法律硕士考试每日一练(2019/3/2) |
第1题:李某,男,17岁,系某市国有百货文化用品公司工人。王某,男,系李某结拜兄弟。王某16岁生日将至,多次向李某要生日礼物。2005年9月10日,被告人李某在本公司营业厅盗得该公司空白提货单2份(五联单)并乘收款员刘某不备,在提货单上偷盖了该公司付款专用章。而后,李某分别在提货单上填写了购货单位和物品名称等项目。同年10月26日,在王某生日当天,李某将提货单交给其结拜兄弟王某,告诉其实际情况,并将该提货单作为生日礼物送给王某。同日下午,王某去该国有百货文化用品批发公司仓库,分别提走洗发水100箱,洗面奶100箱,物品价值7690元。 本案应当如何处理 |
【分析题】: |
第2题:沈某、赵某曾先后受上海“洁而佳”包装食品厂经理王某的聘请任该厂汽车驾驶员,后均因报酬等问题被该厂辞退,为此,两人均心存怨恨。一日,沈某打电话给赵某,约赵某携带白砂糖到其处,然后将糖倒入“洁而佳”厂一辆货车的发动机内进行报复,赵某表示同意。当日夜10时许,两人携带白砂糖从沈某家前往包装食品厂,由沈某打开包装食品厂平时使用的厢式货车车门,入内后打开发动机盖,赵某随即将白砂糖倒入发动机气门弹簧内,两人下车后又各扳断一根雨刷器。接着,赵某弯腰摸寻刹车油管,并向沈某索取钢丝钳,沈某问干什么 赵某说剪刹车油管,沈某便将从车中工具箱内取出的钢丝钳递给赵某,赵某接过钢丝钳将该车前后刹车油管剪断。两人作案后,迅速逃离现场。第二日,经该车驾驶员邹某出车前检查,发现车辆被破坏而停止使用,幸免遇险。后经交通警察总队事故防范处机动车辆技术鉴定:该车制动系统的前、后制动管路损坏,能造成该车制动系统完全失效。 问:本案应如何定罪量刑 简要说明理由。 |
【分析题】: |
第3题:下列不享有选举权的是()。 A.史密斯刚加人中国国籍,居住期限仅半年 B.张某已年满16周岁,且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 C.王某正在被劳动教养 D.郭某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 |
【单选题】: |
第4题:清朝嘉庆间,曹怀璞以名孝廉宰福建闽县。一日,于途中遇两人辨,执而问之。某拾得银五十两,持归呈母。其母日:“银数太多,倘此人急需,失之必有他变;速至原处,俟其人而还之。”如命而往,果有人寻,遂还之。而失者日:“尚有五十两,你当一并还我。”争辨不已。其意盖欲籍此讹诈,以免谢也。曹遂诘失银者,日:“汝所失果是百两乎 ”日:“然。”命二人各具结上,乃语拾银者日:“渠所失系百两,与此包不符。此乃他人所失,汝姑取之。”复语失银者日:“汝所失之百金,少项当有人送至,可仍在此候之。”拾银者持银而去,而此人默然不能复置一辞。围观者莫不称快焉。 《大清律例·户律·钱债》“得遗失物”条:凡得遗失物,限五日内送官。官物还官,私物召人识认,于内一半给与得物人充赏,一半给还失物人。如三十日内无人识认者,全给。限外不送官者,官物,坐赃论;私物,减二等,其物一半人官,一半给主。 请运用中国法制史的知识和理论,分析上述文字并回答下列问题: 试分析曹怀璞处理此案的行为。 |
【分析题】: |
第5题: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区别是()。
A.犯罪客体是犯罪构成的必要要件,而犯罪对象则一定不是 B.任何犯罪都会使犯罪客体受到侵害,而犯罪对象则不一定受到损害 C.犯罪对象是犯罪客体存在的前提和条件 D.犯罪客体与犯罪主体相对应,而犯罪对象则不能 |
【单选题】: |
第6题:刑法所称国家工作人员包括( ) A.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 B.国有企事业单位中从事公务的人员 C.人民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 D.其他依法从事公务的人员 |
【多选题】: |
第7题:万某犯某罪,应判处有期徒刑7年,该罪的法定最高刑是10年,对万某的追诉时效是( )。
A.7年 B.10年 C.15年 D.20年 |
【单选题】: |
第8题:配偶权 |
【分析题】: |
第9题:陈某与其妻马某有私房三间,有儿子陈东、孙子陈可。2000年马某死亡。2003 年 5 月,陈某与唐某结婚,唐某有一女儿,已出嫁,随丈夫居住。私房三间,陈东住一间,陈、唐自住一间,另外一间出租。2007 年 2 月,陈某死亡。现陈东、唐女三人房屋发生纠纷。唐某主张:三间房屋是自己同陈某的夫妻共有财产,自己应当分得一半,另外一半由自己、陈东、唐女三人共同继承。 法院查明: (1)陈东居住的房屋,陈某在马某死亡后不久亲笔书写的“分家单”中写明:此房在陈某生前由陈东居住,陈某死后归陈东所有。 (2 )陈某2007 年 1 月留有自书遗嘱,安排唐女继承出租的一间房屋。 (3)三间房屋,两间登记为陈某所有,出租的一间,2003 年2 月,经陈某申请,登记为孙子陈可所有。 问题: 本案中的房屋应该如何处理? |
【分析题】: |
第10题:下列属于因特定事实的出现导致刑罚消灭的情形是______。 A.超过追诉时效 B、经特赦免除刑罚 C.正在执行刑罚的犯罪人死亡 D、没有告诉或撤回告诉的亲告罪 |
【单选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