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每日一练(2016-1-25) |
第1题: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在灾害监测评估中共有的作用是( ) A.动态监测 B.成因分析 C.动态模拟 D.灾害评价 |
【单选题】: |
第2题:遥感技术和GIS技术二者优势的结合,可以实现( ) ①灾前圈定危险区,指导防灾 ②灾中作出损失评价,指导救灾 ③灾后能对灾害损失作出快速评价 ④二者结合可实现动态的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达到预报预警、动态监测等功效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
【单选题】: |
第3题:下面对自然灾害防御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包括工程性防御和非工程性防御 B.以防止或延迟灾害的发生、减轻灾害发生时造成的灾害和损失为目的 C.在自然灾害发生前、发生中进行防御 D.20世纪末的“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属于非工程性防御 |
【单选题】: |
第4题:关于中国在非工程性防御方面所做的工作,正确的是( ) A.1990年成立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 B.1997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减灾计划(1998—2010年)》 C.制定了《洪水灾害防御法》等来规范全社会的减灾行动 D.通过多种方式,分别对不同人群进行防灾减灾的知识教育和技能培训 |
【单选题】: |
第5题:对长江流域洪灾进行监测的理想技术手段是( ) A.应用遥感技术 B.人工监测 C.水上快艇监测 D.航空目测 |
【单选题】: |
第6题:运用遥感技术监测森林火灾与人工监测相比,其优点是( ) ①获取资料快,可及时地进行动态分析 ②受地面的限制少,可避免人员的伤亡 ③获取信息量大 ④探测的范围广,可在客观上进行监测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
【单选题】: |
第7题:建设格栅坝预防地质灾害,属于工程性防御中的( ) A.改变地表环境 B.阻隔或控制灾害与人口的直接相遇 C.改变财物等的特征,提高抗灾性能 D.以上都不符合 |
【单选题】: |
第8题:我国是多自然灾害的国家,读相关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在过去的2 200年间,我国共发生大水灾1 600多次,大旱灾也有1 600多次。1977年以前的508年中,称得上“风调雨顺”的年份仅有7年。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灾的耕地每年都在40%左右。 材料二:2002年从3月18日傍晚起,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最强的一次沙尘暴天气过程,持续时间最长达100小时,甘肃局部地区能见度小于50米;20日一天内便给北京“输送”了3万吨沙土,北京人均分摊3千克。 材料三:2002年3月29日《中国环境报》以“高科技‘千里眼’锁定沙尘暴”为题报道:我国对沙尘暴研究使用的方法与手段同发达国家并无太大区别,已建立由激光雷达和地球同步气象卫星观测信息接收站等组成的遥感系统和由25个监测站组成的地面监测网络系统,覆盖了北方200多万平方千米的荒漠化土地。 (1)水旱灾害是我国严重的自然灾害,它的频发地区是_______________ (填灾害区名称)。我国夏季多暴雨,暴雨在山区可能诱发泥石流、滑坡等_______________灾害。目前人类尚不能控制水旱灾害的发生。我国通过大规模的_______________和营造防护林等改善___________的工程措施,以减轻灾害的损失。 (2)试分析沙尘暴天气形成的原因。 (3)为了减轻沙尘暴天气的危害,可采取哪些对策? (4)我国和世界发达国家一样,对大尺度天气系统和大范围自然灾害的研究,目前水平处于( ) A.跟踪阶段——实时报告事象的发生、过程、影响 B.探索阶段——寻找科学的研究方法,凭经验预测其发展变化 C.预报阶段——根据发生机制,预测将发生的时间、强度、发展和影响 D.控制阶段——虽不能控制其发生,但能对发生时间、强度和 |
【分析题】: |
第9题:旱涝灾害都严重的地区多( ) A.人口稀少 B.经济落后 C.平原地形 D.高原和盆地 |
【单选题】: |
第10题:关于干旱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我国东部地区的春旱、伏旱都是因为长时间受单一的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B.各种干旱灾害的出现,都是冷、暖锋过境后形成的灾害性天气 C.西亚、北非沙漠的出现,共同原因都是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和寒流的影响 D.世界有许多地方干旱灾害日益严重,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大和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有关 |
【单选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