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每日一练(2017/9/1) |
第1题: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14—15题。(8分)
中医是中华传统文化最优秀的部分,它不仅是中医人的,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甚至是全世界人民的宝藏。近一百年来 ,许多人固执地相信用西医的方法可以发掘和提高中医,这使中医受到的是教条式的轻视和文化摧残。 德国慕尼黑大学曼•波克特教授是著名 医学家、汉学家,既熟悉西医,又坚持研究中医几十年。他在接 受《科技中国》记者的专访时说:“我一再强调中医是一门成熟的科学。这是我几十年研究而得出的结论。中国 自己不把中医学当成科学,不重视中医药的发展,其根源是有文化自卑感。中医是一种内容丰富,最有条理,最有效的医药科学,而西医学的发展只有几百年的历史,大踏步发展只 有几十年”。 的确,中医学虽然产生于古代,但它的理论并不落后,甚至代表了未来医学的发展方向。 中医学认为人是自然的人,把人的发展看作是大自然自身运动变化的结果。“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必须通过“升降出入”,与大自然不断变换物质。以此保持生命的正常状态。人内在脏腑与自然天地四时之气相通相应,平衡协调,这是从生态和谐的角度认识生命。同时,中医学强调“天地之间人最贵”,人是有精神灵魂的,精神寓于形体之内,是形体的主宰,中医的诊疗措施完全是以人为本,望、闻、问、切的诊判方法体现出中医是地地道道的人的医学,也实实在在透射出中医包蕴的人文精神。 中医认为人体经常处于“健康”与“疾病”两种状态互相转化的过程中。因此中医说的疾病,多不是固定不变的病灶,而是可以转化的不健康状态。有些疾病已成病灶,中医也强调病灶的可转化性,比如,胸痹虽然略同于冠心病,但是,中医认为它是可通的“痹”。而不是具体病灶形态,一个人的气滞、痰凝、血淤,虽然都可能形成病灶,但中医强调其可散可消,着眼点在可转化,而不是研究病灶内部结构。这样动态辩证的认识疾病,与西医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是完全不同的。 人类生命现象是极为复杂的,疾病过程也是极为复杂的过程。中医重视研究“复杂”,把天时地利,人体素质,饮食劳倦,情志苦欲, 治疗反应等等,都纳入进来观察疾病,作疾病判断治疗的依据,而且中医主张在没有形成病灶之前,就要根据征候,辩证论治,推崇“治未病”,而这正是未来医学追求的理想境界。 中医药学是一个独特的学术体系,现代中国人还远没有认识到它的优秀价值,我们应该正确认识中医,大力宣传和发展中医药学,弘扬伟大的中医传统文化。 14.下列理解或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 A、德国曼•波克特教授用几十年的研究证明中医是成熟的科学,并将中医相比较,强调中国人有文化自卑感。 B、中医说的是疾病,多是可以转化的不健康状态,崦不是固定不变的病灶,即便人体上有病灶,中医也强调其可转化。 C、中医推崇“治未病”,是说在人体还没有形成病灶之前,医生就根据人要生病的某种迹象,及时辩证论治。 D、中医之所以重视研究“复杂”,是因为人灯生命现象是极为复杂的,疾病过程也是极为复杂的过程。 15.阅读文章,概括中医学理论的内容。(5分) |
【分析题】: |
第2题: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前进和发展是与不断变革创新分不开的,解放思想孕育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果以此举办“新中国成立60年成就展”,你认为最符合展览要求的哲学主题是:()
A、主观决定客观实践产生理论 B、思想引领实践创新促进发展 C、整体决定部分部分影响整体 D、思维决定存在变化推动发展 |
【单选题】: |
第3题:“长江后浪推前浪,一辈新人换旧人。”与本句话反映的哲理相同的诗句是( )
A、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方出一山拦 B、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C、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D、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单选题】: |
第4题:水在生物体内是良好的溶剂,是各种化学反应的介质。下列有关水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有氧呼吸过程中,水既是反应物又是生成物 B.人体缺水,血浆渗透压升高,从而引起下丘脑产生渴觉 C.温度适当升高会使细胞内自由水与结合水比值上升 D.越冬的植物体内自由水与结合水比值下降 |
【单选题】: |
第5题:近年我国中西部地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也出现了招工难的现象,原因可能是中西部地区()
A、出生率下降,劳动力不足 B、新生代劳动力就业意愿变化 C、高新技术人才不足 D、劳动力成本高 |
【单选题】: |
第6题:Butforthestorm,we()apleasantjourney,buthadtoturnbackhalfway.
A、wouldhave B、wouldhavehad C、willhave D、had |
【单选题】: |
第7题:乐 书
宗璞 多年以前,读过一首《四时读书乐》,现在只记得四句:“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熏风。”这是春夏的情景,也是读书的乐境。 经常读书,接触的都是别人的精华。读书衣身就是一件聪明的事,也是一件快乐的事。陶明说:“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金圣叹读到《西 厢记》“不瞅人待怎生”一句,感动得三日卧床食不语。这都是读书的至高境界。 我不是一个做学问的读书人,读书缺少严谨的计划,常是兴之所至。虽然不够正规,也算书打了几十年交道。我想,读书有一个分一合一分的过程。 分就是要把各种书区分开来,也就是要有一个选择的过程。现在书出得极多,有人形容,的比读书的还多,简直成了灾r、我看见那些装帧精美的书,总想着又有几棵树冤枉地献身开皇有益可以说是.一句完全过时的话。千万不要让那些假冒伪劣的“精神产品,,侵蚀。即便是列入必读书目的,也要经过自己慎重选择。有些书评简直就是一种误导,名实不符者极多,名实相悖者也有。当然可读的书更多。总的说来,有的书可精读,有的书可泛读,有的书浏览一下即可。书经过区分,选好了,读时就要合。古人说读书得间,就是要在字里行间得到弦外之音,象外之旨,得到言语传达不尽的意思。朱熹说读书要“涵泳玩索,久之自有所见”,涵泳在水中潜行,也就是说必须入水,与水相合,才能了解水,得到滋养润泽。王国维谈读书三境界,第三种境界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种豁然贯通,便是一种会心。在那一刻间,读者必觉作者是他的代言人,想到他所不能想的,说了他所不会说不敢说的,三万六千毛孔也都张开来,好不畅快。 古时有人自外回家,有了很大变化,人们议论,说他不是遇见了奇人,就是遇见了奇书。书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不过要使书真的为自己所用,就要从合中跳出来,再有一次分,把书中的理和自己掌握的理参照而行。虽然自己的理不 断受书中的理影响,却总能用自己的理去衡量、判断、实践。 其实,这些都是废话,每个人有自己的读书法,平常读书不一定都想得那么多,随意翻阅也是一种快乐。因为从小在书堆中长大,磕头碰脑都是书,有一阵子很为其困扰,曾写了《恨书》、《卖书》等文,颇引关注。后来把这些朋友都安排到妥当或不甚妥当的去处,却又觉得很为想念,眼皮子底下少了这一箱那一柜或索性乱堆着的书,确实失去了很多。原来走到房屋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接触到各种宏论,感受到各种情感,这里那里还不时会冒出一个个小故事。虽然足不出户,书把我的生活从时空上都拓展了。因为思念,曾想写一篇《忆书》,也只是想想而已。近几年来眼疾发展,几乎不能视物,和书也久违了。幸好科学发达,经治疗后,忽然又看见了世界,也看见经过整顿后书柜里的书。我拿起几部特别喜爱的线装书抚摩着,一部《东坡乐府》,一部《李义山诗集》,一部《世说新语》。还有一部《温飞卿诗集》,字特别大,我随手翻到“捣麝成尘香不灭,拗莲作寸丝难绝”,不觉一惊,现在哪里还有这样的真诚和执著呢。 寒暑交替,我们的忙总无变化,忙着做各种有意义和无意义的事。我和老伴现在最大的快乐就是每晚在一起读书,其实是他念给我听。朋友们称赞他的声音厚实有力,我通过这声音得到书的内容,更觉得丰富。书房中有一副对联:“把酒时看剑,焚香夜读书。”我们也焚香,不过不是龙涎香、鸡舌香,而是最普通的蚊香,以免蚊虫骚扰。古人焚香或也有这个用处? 四时读书乐,另两时记不得了。乃另诌了两句,曰:“读书之乐何处寻? 秋水文章不染尘。”“读书之乐乐融融,冰雪聪明一卷中。”聊充结尾。 (略有改动) 16.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作者引用《四时渎书乐》中的诗句作为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使首尾呼应,文章结构显得 十分完整。 B、作者认为,读书有一个分一合一分的过程,不过要使书真的为自己所用,就定要活学活用。 C、文章提到曾写《恨书》、《卖书》、《忆书》等文,表达了作者对卖书的悔恨及对书的思念之情。 D、对联“把酒时看剑,焚香夜读书”运用对偶修辞格写出了读书的快乐心情,亦使文章典雅脱俗。 E、本文语言纯朴雅致,读之如同品味一杯清淡甘醇的新茶,慢慢为其内在的真情实感 所吸引。 17 .阅读文章第四段,简要概括“分一合一分”的读书过程。(6分) 18.结合文章,解说下面这句话的含义及作用。(5分) 我们也焚香,不过不是名贵的龙涎香,而是最普通的蚊香,以免蚊虫骚扰。古人焚香或也有这个用处? 19. 文章笫二段中作者写到,“陶渊明说:‘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金圣叹读到《西厢记》‘不瞅人待怎生’一句,感动得三日卧床不食不语。这都是读书的至高境界。”请你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淡谈你对“渎书的至高境界”的体会。(200字左右)(10分) |
【分析题】: |
第8题:有关生物膜结构与功能的 叙述,正确的是( )
A.膜载体蛋白的合成不需要ATP B.葡萄糖跨膜运输不需要载体蛋白 C.线粒体外膜与内膜的主要功能不同 D.变形虫和草履虫的细胞膜基本 组成成分不同 |
【单选题】: |
第9题:Thecomputeris()tobeoneofthegreatestinventionsofthe20thcentury.
A、considered B、regarded C、expected D、suggested |
【单选题】: |
第10题:我国是多自然灾害的国家,读相关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在过去的2 200年间,我国共发生大水灾1 600多次,大旱灾也有1 600多次。1977年以前的508年中,称得上“风调雨顺”的年份仅有7年。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灾的耕地每年都在40%左右。 材料二:2002年从3月18日傍晚起,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最强的一次沙尘暴天气过程,持续时间最长达100小时,甘肃局部地区能见度小于50米;20日一天内便给北京“输送”了3万吨沙土,北京人均分摊3千克。 材料三:2002年3月29日《中国环境报》以“高科技‘千里眼’锁定沙尘暴”为题报道:我国对沙尘暴研究使用的方法与手段同发达国家并无太大区别,已建立由激光雷达和地球同步气象卫星观测信息接收站等组成的遥感系统和由25个监测站组成的地面监测网络系统,覆盖了北方200多万平方千米的荒漠化土地。 (1)水旱灾害是我国严重的自然灾害,它的频发地区是_______________ (填灾害区名称)。我国夏季多暴雨,暴雨在山区可能诱发泥石流、滑坡等_______________灾害。目前人类尚不能控制水旱灾害的发生。我国通过大规模的_______________和营造防护林等改善___________的工程措施,以减轻灾害的损失。 (2)试分析沙尘暴天气形成的原因。 (3)为了减轻沙尘暴天气的危害,可采取哪些对策? (4)我国和世界发达国家一样,对大尺度天气系统和大范围自然灾害的研究,目前水平处于( ) A、跟踪阶段——实时报告事象的发生、过程、影响 B、探索阶段——寻找科学的研究方法,凭经验预测其发展变化 C、预报阶段——根据发生机制,预测将发生的时间、强度、发展和影响 D、控制阶段——虽不能控制其发生,但能对发生时间、强度和 |
【分析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