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每日一练(2017/12/19) |
第1题:全球能够造成破坏的地震,每年约有( )
A、500万次 B、1 000次 C、5 000次 D、10 000次 |
【单选题】: |
第2题: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这一外交政策的宗旨是( )
A、独立自主 B、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 C、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单选题】: |
第3题:2009年我国文化产业成经济领域新宠,新中国首部《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出台,第一次将文化产业发展提到了国家战略高度。其意义在于:()
①文化力量是民族凝聚力、生命力、创造力所在 ②文化建设是满足人民群众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 ③文化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关键因素,是维系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 ④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单选题】: |
第4题:择业观的变化反映时代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末清初理学家张履祥在《训子语》中说:“士为四民之首,从师受学,便有上达之路”,“治生以稼穑)为先,舍稼穑无可为生者。” “商贾近利,易坏心术;工技役于人,近贱。” 材料二:英国经济学家托马斯• 孟( 1571- 1641年)认为一个“国家可以致富”,“只有靠着商人们所掌握的秘诀才行的。”因此,我们应该把商人“列为这样一种受人尊重的地位;因为商人肩负与其他各国往来的商务而被称为国家财产的管理者,实在是受之无愧的。” ——《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 材料三:1952年出版的苏联小说《茹尔宾一家》是一部描写工人生活的优秀作品。该作品以近乎理想化的正面人物形象来表达工人阶级的劳动、生活、道德和优秀传统,成功地塑造了“新世界的主人”的艺术形象。作品中有一情节:主人公茹尔宾全家庆祝孙子的诞生,他们为一个新工人的诞生而骄傲。 材料四:2005年,上海市质量协会用户评价中心发布了《上海市中小学生成长质量公益调查》的报告。通过对义务教育阶段的上海学生家长进行拦截调查,共搜集总样本数为1324份。在回答“今后希望孩子做什么”的单项选择题时,30.9%的家长选择公务员,仅有1.1%的家长希望孩子成为工人。人才就业意向根据频率高低依次为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垄断性企业、金融保险等。 (1)17世纪欧洲对外贸易最发达的是哪一个国家?材料一和材料二所反映的择业观有什么不同?(6分)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16-17世纪中国与英国形成不同择业观的原因。(10分) (3)材料三和材料四对工人这一职业的认识有何不同?这两则材料对于探究工人社会地位的变迁分别有何局限?(8分) (4)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探究,你认为影响择业观的因素有哪些?(3分) |
【分析题】: |
第5题:为保证国民经济平稳运行,近年来国家进行了一系列的税制改革。下列关于税制改革表述正确的是 ( )
A、资源税改革——促进生产专业化,保障国家财政收入快速增长 B、继续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一一能调节企业生产,增加财政收入 C、营业税改征增值税一一有利于减轻相关企业税负,促进服务业发展 D、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提高一一减轻纳税人负担,促进社会分工 |
【单选题】: |
第6题:防洪准备的三个方面是( )
①关注汛期天气预报 ②暴雨季节不去山区郊游或探险 ③学习并具备游泳、划船等技能 ④准备逃生物资 ⑤训练爬高能力、快跑能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③④⑤ |
【单选题】: |
第7题:冬季冻土冻胀变形,影响地表建筑的安全。下列因素中对冻土冻胀程度影响不大的是()
A、低温持续时间 B、冻结前的土壤含水量 C、地下水位高度 D、近地面气压高低 |
【单选题】: |
第8、9、10、11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学校教育应该包含两种,一种是支持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知识积累,积累的过程是灌输性的,这些知识本来存在于人的生命以外,通过灌输把它送入人的主观世界里去,使人慢慢变得丰富起来;还有一种教育,是以人为能动的生命体作前提,人本身具有一种人之所以为人的能力,就是人性的因素。人性是人的生命以内的东西。当然,人不会一出生就意识到“我是人”的问题,“应该怎么做人”的问题是道德范畴的问题,我们能吃能睡还不能说是个合格的人,还必须要有一种良知来支撑自己的行动,这样一种良知是通过点点滴滴的教育来把它唤醒。光靠科学技术的训练无法完成,光靠金钱权力也无法完成,它需要文史哲的长期熏陶和教育。 这两种教育,前者姑且称做是技术知识教育,具有工具价值;后者姑且称做是技术知识教育,具有工具价值;后者姑且称做为人文教育,更重在精神价值。两者从方式到形态都不一样,并非是完全和谐的。如果对人文教育也采取灌输性的知识教育的方法,有时反而压抑了真正的人性的因素。 其实,人文教育的困境,全世界各个国家都存在,它与全球性的现代化进程的关系一直处理不好。整个世界潮流就是强调技术知识教育,国家对教育的要求充满了计量化的特征,这当然会把科学技术搞上去,但人文一方面的欠缺所造成的后果则很少有人在考虑。2000年浙江省金华市一个中学生不堪教育压力残杀母亲的事件,不仅在中国发生,外国也是有的。美国校园的那么多暴力行为发生,本质上就是独尊技术知识教育,缺损人文教育的恶果。灌输式的人文教育没有把人内心中的真善美的能量唤醒,反而把这些人性中好的因素压抑了,扼杀了,所以才使受教育者对人性的好因素由反感到仇恨。像德国这样具有发达人文传统的国家,像日本这么讲究礼仪的民族,为什么会产生法西斯主义?为什么中国在20世纪六十年代社会主义蒸蒸日上的时候,会爆发文化大革命?这些问题,我看都与人文教育的失败有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发愤图强、卧薪尝胆的历史阶段里,往往要求万众一心,集中追求同一个现实的目标,比如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称雄世界等等,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在教育上会有意无意地压制另外一些因素,比如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唤起人的自由自在的人格境界,一种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人文精神是可以通过人文学科的教育实践来逐步探索体会的。中国进入世界经济体系大约是不可逆转了,我们已经加入WTO。但是,我们的人文教育是否也必须进入西方的模式,而使我们本来的人文教育传统毁掉?我觉得当务之急的问题就是如何在西方强势话语下坚持民族的自主性和多样性。我们任重而道远。 (选自《新华文摘》2001年12期陈思和《人文教育的位置在哪里?》) 7、人文教育的本质是什么?选出表述最准确的一项( ) A、传授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学科的知识,使人懂得做人道理的教育。 B、通过文史哲的学习和熏陶,唤醒人性真善美的因素和做人的良知的教育。 C、坚持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知识积累,使人变得丰富的教育。 D、通过各种知识的学习,培养人的真善美的品性,使之能意识到“我是人”的教育。 8、造成人文教育的困境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 A、整个世界潮流都强调技术知识教育。 B、国家对教育的要求指标充满了计量化的特征。 C、人文精神的欠缺所造成的后果很少有人考虑。 D、一个国家或民族为了实现某一目标,有意无意地压制人文教育。 9、人文教育的缺损造成的危害最主要的是什么?( ) A、形成子杀母的悲剧,造成校园暴力行为的发生。 B、使中国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得以发生。 C、使德国、日本法西斯主义得以形成,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 D、扼杀、扭曲人性,使受教育者对人性好的因素由反感到仇恨。 10、根据文中信息,下面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文精神是通过人文教育唤醒人们本性中真善美的因素和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 B、人文教育应该是通过人文学科的教育实践来逐步探索体会人文精神,唤醒人性良知,而不是仅仅灌输人文学科知识。 C、在当前世界经济全球化大潮中,我国的人文教育也应该向西方学习,进入西方的模式,与世界接轨。 D、为了增出我国当前人文教育的困境,必须继承我们本来的人文教育传统,坚持民族的自主性和多样性。 |
【单选题】: |
【单选题】: |
【单选题】: |
【单选题】: |
第12题:10.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 韦应物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 李商隐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沧江白石渔樵路,日暮归来雨满衣。 (3)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 (5 分) |
【分析题】: |
第13题: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6分)
清平乐 .村居[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溪头卧剥莲蓬”中“卧”一向有一字千金之誉(一字用得恰到好处,给全句或全词增辉)。你同意此说吗?为什么? |
【分析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