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习题练习

高考每日一练(2018/1/2)
1题:WhattimedoesthelasttrainstartforOxford?()
A、At8:35am
B、At8:35pm
C、At7:25pm.
【单选题】:      

2、3、4题:听第9段材料,回答第13至15小题。
13.What was Paul concerned about?
A、His professor.
B、His final exam.
C、His physics grades.
14.Why did the woman tell Paul not to worry?
A、The average was important.
B、Chemistry was not his major.
C、He needed to concentrale on physics.
15.What did the woman suggest doing?
A、Studynig harder.
B、Going for a coffee.
C、Repeating the class.
【单选题】:      
【单选题】:      
【单选题】:      

5题:一个小石块从空中a点自由落下,先后经过b点和c点,不计空气阻力.已知它经过b点时的速度为v,经过c点时的速度为3v,则ab段与bc段位移之比为(  )
A、1∶3         
B、1∶5
C、1∶8
D、1∶9
【单选题】:      

6题:下列说法中与陆游所言“书到用时方恨少”蕴含相同哲理的是:()
A、满招损,谦受益
B、有志者,事竟成
C、吃一暂,长一智
D、此一时,彼一时
【单选题】:      

7题:请在A、B、C三题中任选一题作答。答题时请在答题卡对应的位置上填涂选答的题号。
26.
A、【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甲午战败后光绪帝痛感危亡在即,锐意变法,他曾对庆亲王奕劻说:“太后若仍不给我事权,我愿退让此位,不甘做亡国之君。”1895年6月,光绪帝读康有为的上书深受启发,遂于1895年至1897年间屡颁改革性质的法令。1898年6月11日,慈禧太后面告光绪帝:“前日御史杨深秀、学士徐致靖言国是未定,良是。今宜专讲西学,明白宣示。”于是,光绪帝颁布了变法诏书。15日,慈禧太后迫使光绪帝下诏将他的老师翁同龢开缺回籍,并令授任新职的高官大员,须向慈禧太后谢恩。16日,光绪帝在一度“战栗变色”后,仍如期召见康有为,商讨变法事宜。9月4日,光绪帝下令将阻止变法的礼部尚书怀塔布等6人革职,后又把阻挠变法的李鸿章逐出总理衙门。——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光绪帝为推行变法所采取的主要措施。(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戊戌变法中光绪帝的作用。(10分)
B、【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民主体制和随之而来的自由,随着社会的变化而演变。根据近代早期的英国法律,表达对政府的批评言论,无论书面还是口头,都会受到惩罚。英国殖民者将上述法律带到了大西洋彼岸。1735年,纽约报纸发行人彼得•曾格,因发表批评纽约总督威廉•科斯比的言论,而受到指控,罪名是煽动诽谤。但是,曾格的律师成功地说服陪审团判曾格无罪,理由是曾格所发表的情况属实。科斯比诉曾格案成为一个具有重要政治意义的案例。
1791年,美国宪法《第一条修正案》规定,国会不得制定限制“言论自由或出版自由”的法律。“言论和出版自由”是人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是民主社会的基石之一。由言论和出版自由的权利引申出一个新的权利诉求:“人民知情的权利”,即禁止政府对公众获取信息的来源加以限制。人民知情的权利与新闻自由密切相关。“如果把民主体制理解为亚伯拉罕•林肯所说的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那么,政府的事务实际就是人民的事务,而这也是自由的新闻机构的角色与公民的民主关注的汇合点”。
——摘编自梅尔文•乌罗夫斯基《人民的权利——个人自由与权利法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新闻出版自由权利得以确立的历史条件。(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言论和出版自由”是美国民主社会的一个基石的原因。(6分)
C、[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3年,爱因斯坦在为英国一刊物撰稿时写到“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如何使用它,它是给人赐福还是给人降祸,取决于人本身,而不是取决于工具。刀子对人生活是有用的,但是它能够用来杀人。……我们的惟一希望在于,拒绝任何有助于战争准备或战争意图的行为”。
材料二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早在一百多年以前,马克思就说过:机器生产的发展要求自觉地应用自然科学。并且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学与生产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
——《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邓小平)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爱因斯坦对科学发展的重大贡献。(10分)
(2)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爱因斯坦和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的主要观点。爱因斯坦和邓小平在论述科学作用时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简要分析其成因。(6分)
【分析题】:

8题:下面这幅漫画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①坚持客观与主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②解决矛盾要善于抓住重点
③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④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单选题】:      

9题:前来说,最不可预知、且最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是( )
A、地震
B、洪水
C、水灾
D、风灾
【单选题】:      

10题:我国是多自然灾害的国家,读相关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在过去的2 200年间,我国共发生大水灾1 600多次,大旱灾也有1 600多次。1977年以前的508年中,称得上“风调雨顺”的年份仅有7年。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灾的耕地每年都在40%左右。
材料二:2002年从3月18日傍晚起,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最强的一次沙尘暴天气过程,持续时间最长达100小时,甘肃局部地区能见度小于50米;20日一天内便给北京“输送”了3万吨沙土,北京人均分摊3千克。
材料三:2002年3月29日《中国环境报》以“高科技‘千里眼’锁定沙尘暴”为题报道:我国对沙尘暴研究使用的方法与手段同发达国家并无太大区别,已建立由激光雷达和地球同步气象卫星观测信息接收站等组成的遥感系统和由25个监测站组成的地面监测网络系统,覆盖了北方200多万平方千米的荒漠化土地。
(1)水旱灾害是我国严重的自然灾害,它的频发地区是_______________ (填灾害区名称)。我国夏季多暴雨,暴雨在山区可能诱发泥石流、滑坡等_______________灾害。目前人类尚不能控制水旱灾害的发生。我国通过大规模的_______________和营造防护林等改善___________的工程措施,以减轻灾害的损失。
(2)试分析沙尘暴天气形成的原因。
(3)为了减轻沙尘暴天气的危害,可采取哪些对策?
(4)我国和世界发达国家一样,对大尺度天气系统和大范围自然灾害的研究,目前水平处于( )
A、跟踪阶段——实时报告事象的发生、过程、影响
B、探索阶段——寻找科学的研究方法,凭经验预测其发展变化
C、预报阶段——根据发生机制,预测将发生的时间、强度、发展和影响
D、控制阶段——虽不能控制其发生,但能对发生时间、强度和
【分析题】:

11题:Thesellerwouldselltheshirtfortenyuan,butthecustomer()eightyuan.
A、sold
B、offered
C、charged
D、asked
【单选题】:      

12题:从2001年1月向联合国东帝汶任务区派遣首批15名维和警察,到自2004年向海地陆续派出了8支维和警队,十年间中国维和警察们舍生忘死,不辱使命,向祖国和人民交上了完美答卷,赢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也让世界人民认识了发展的中国。这表明:()
①中国履行其肩负的国际责任的能力不断提高
②中国协调发展中国家关系的作用显著增强
③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坚定力量
④中国特别重视发展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单选题】:      

 

您正在结束答题

请确认是否提交试卷?

继续做题 确认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