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每日一练(2018/1/6) |
第1题:明清时期我国城市化出现“离心现象”——在其它国家,城市人口比重愈来愈高,也愈来愈集中,小城市变大,大城市变得更大;但在中国,明清两代的几个大都市,从人口到城区规模都比两宋和元代时缩小许多。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最有可能的是( )
A、小农经济的发展 B、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C、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 D、新航路开辟 |
【单选题】: |
第2题:Wow!LookatthemanandhishorsearerunningdowntheroaD、()
A、which B、that C、who D、Dwhere |
【单选题】: |
第3题:唐代否定了按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及等额推荐的察举制,实行分科考试、差额录取的科举制,这反映唐代()
A.官员特权受到否定 B.君主集权得到强化 C.选才注重知识水平 D.选官重视思想品德 |
【单选题】: |
第4题:“全国文明城市——惠州欢迎您!”这是惠州人熟悉的电话铃声。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身为惠州人应该为文明城市建设()
A、积极参政议政,为惠州的发展建言献策 B、努力自主创业,支持惠州的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C、提高综合素质,积极参加各种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D、加强自身修养,实现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 |
【单选题】: |
第5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5题。
汉代画像石、泥俑、古墓壁画刻画的形象多是一种粗线条粗轮廓的形象,然而汉代艺术就在这粗轮廓的整体形象的飞扬流动中,表现出力量、运动、气势之美。 在汉代艺术中,力量、运动、气势就是它的本质。在汉代艺术品里,动物形象狂奔乱跑,活泼跳跃,不像唐代那样尽管威武雄壮却静态伫立。人物形象虽然有时形态是静止的,却包含着内在的力量、运动、气势。人物不是以其精神、心灵、个性或内在状态而是以其事迹、行动来表现他存在价值的。一往无前不可阻挡的力量、运动和气势,构成了汉代艺术的美学风格。它与六朝之后安详凝练的静态姿势和内在精神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正因为是靠动作、情节而不是靠细微的精神面容、声音笑貌来表现对世界的征服,于是粗轮廓的写实、不需要细部的忠实描绘,便构成汉代艺术的“古拙”外 貌。汉代艺术形象看起来是那样笨拙古老,但这不但没有减弱反而增强了力量、运动、气势的美。“古拙”反而是构成这种气势美不可分割的因素。如果没有这种笨拙,也就很难展示出那外在动作姿态的力量、运动、气势感了。过分弯的腰,过分长的袖,过分显示的动作姿态“笨拙”得不合现实比例,却非常合乎展示力量、运动的夸张需要。“气势”与“古拙”在这里浑然一体。 如果拿汉代艺术品与后代艺术品相比较,汉代艺术尽管处在草创阶段,显得幼稚、粗糙、简单和拙笨,但是那种运动、速度的韵律感,那种生动活跃的力量、运动、气势,就愈显优越和高明。汉代艺术那种蓬勃旺盛的生命,那种整体性的力量和气势,是后代艺术所难以企及的。 汉代艺术不懂后代讲求的“以虚当实”、“计白当黑”之类的规律,画面总是塞得满满的,几乎不留空白。然而,它由给人们以后代空灵精致的艺术所不能替代的丰满朴实的意境。它更使人感到饱满和实在。与后代的巧、细、轻相比,它确实显得拙、粗、重。它以简化的轮廓为形象,使粗犷的气势不受束缚而更有非写实的浪漫风味。它因气势与古拙的结合,充满了整体性的 力量、运动感而具有浪漫风貌。当时民间艺术与文人艺术尚未分化,汉代艺术呈现出来更多整体性的民族精神。如果说唐代艺术更多表现了中外艺术的交融,那么汉代艺术则突出地呈现着中华本土的传统:那由楚文化而来的天真狂放的浪漫主义,那在满目琳琅的人对世界的行动征服之中的古拙气势的美。 (取材于李泽厚《美的历程》) 14.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 A、汉代艺术品中的动物、人物形象均以运动姿态出现,表现出强烈的力量、气势之美。 B、汉代艺术品表面上呈现出幼稚、简单与粗糙,实际上正是一种成熟与完美的表现。 C、与汉代艺术风格相比较,后代轻、细、巧的艺术风格显得过于写实没有浪漫气息。 D、与唐代艺术不相同,汉代艺术突出地体现着中华本土的传统以及整体性的民族精神。 15.汉代艺术品中的形象是如何表现出内在的力量、运动、气势之美的?(5分) |
【分析题】: |
第6题:谈及苏联1932-1933年饥荒发生的原因时,波兰历史学家伊萨克﹒多伊彻这样说到,“他们(农民)屠宰的牝牛有1500多万头,绵羊和山羊约4000万只,猪700万只、马400万匹。全国牲畜减少了一多半。”对此解释最为合理的是()
A、爆发世界性经济危机,为稳定农产品价格 B、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农民消极怠工 C、搞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农民利益被忽视 D、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农民消极应对 |
【单选题】: |
第7题:2009年10月13日,中俄建交60周年庆祝大会暨中国“俄语年”闭幕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俄建交60年来,中俄加强文化交流,互办“国家年”和“语言年”,使两国传统友谊深入人心。两国互办“国家年”和“语言年”是( )
①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扩大了各自文化的影响 ②文化融合的重要标志,代表着两国文化的趋同 ③文化上相互学习、借鉴,以实现共同繁荣的重大举措 ④文化上相互尊重、加深理解、密切合作的具体体现 A、②④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
【单选题】: |
第8题: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历经50年风雨,广交会铸就百届辉煌,浓缩了中国外贸发展、经济腾飞和对外开放,已经成为广东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带动力量。 B、李大为用尽力气把落水群众救起,自己却被洪水卷走,英勇牺牲。2006年8月3日,广东省军区给李大为追记一等功;8月5日,广东省政府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C、能否从制度设计上保证2007年高考更公平、更公正、更准确地评估考生的学习成绩,更有利于人才的选拔,将直接给首批实施新课程的四省区带来积极的影响。 D、作为今年唯一一项代表中国向联合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项目,世界文化遗产评审组织格外青睐开平碉楼,广东世界文化遗产零纪录也将有望打破。 |
【单选题】: |
第9题:埃博拉疫情在西非地区肆虐,世界卫生组织官员称感染总案例数可能超过两万人,医学界尚未找到预防该病毒的疫苗和其来源,也没有发现有效的治疗方法。从哲学角度看这是因为()
A、西非地区公共卫生设施落后,导致疫情难以控制 B、现代医学在疾病防治方面水平较低 C、人类的认识水平和能力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 D、埃博拉病毒是新事物,人们对它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 |
【单选题】: |
第10题:You can try to guess the meaning of ______ words you don't know from ______ passage.
A、the; 不填 B、the; the C、不填;不填 D、不填; the |
【单选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