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习题练习

高考每日一练(2018/1/25)
1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型H1N1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所以不具有生命特征
B.草履虫无细胞结构
C.精子不具有细胞结构,只有形成受精卵,才具有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D.细胞是一切生命活动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单选题】:      

2题:已知复数z满足(3-4i)z=25,则z=(  )
A、-3-4i
B、-3+4i
C、3-4i
D、3+4i
【单选题】:      

3题:关于中国在非工程性防御方面所做的工作,正确的是( )
A、1990年成立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
B、1997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减灾计划(1998—2010年)》
C、制定了《洪水灾害防御法》等来规范全社会的减灾行动
D、通过多种方式,分别对不同人群进行防灾减灾的知识教育和技能培训
【单选题】:      

4题:对下列生物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酵母菌 ②乳酸菌
③硝化细菌 ④衣藻
⑤金鱼藻 ⑥烟草花叶病毒
A.①②⑥都是原核生物,且都能发生突变
B.①②③都不含叶绿素,且都是分解者
C.①③都是异养生物,且都能进行有氧呼吸
D.③④⑤都具有细胞结构,且都有细胞壁
【单选题】:      

5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5题。
汉代画像石、泥俑、古墓壁画刻画的形象多是一种粗线条粗轮廓的形象,然而汉代艺术就在这粗轮廓的整体形象的飞扬流动中,表现出力量、运动、气势之美。
在汉代艺术中,力量、运动、气势就是它的本质。在汉代艺术品里,动物形象狂奔乱跑,活泼跳跃,不像唐代那样尽管威武雄壮却静态伫立。人物形象虽然有时形态是静止的,却包含着内在的力量、运动、气势。人物不是以其精神、心灵、个性或内在状态而是以其事迹、行动来表现他存在价值的。一往无前不可阻挡的力量、运动和气势,构成了汉代艺术的美学风格。它与六朝之后安详凝练的静态姿势和内在精神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正因为是靠动作、情节而不是靠细微的精神面容、声音笑貌来表现对世界的征服,于是粗轮廓的写实、不需要细部的忠实描绘,便构成汉代艺术的“古拙”外 貌。汉代艺术形象看起来是那样笨拙古老,但这不但没有减弱反而增强了力量、运动、气势的美。“古拙”反而是构成这种气势美不可分割的因素。如果没有这种笨拙,也就很难展示出那外在动作姿态的力量、运动、气势感了。过分弯的腰,过分长的袖,过分显示的动作姿态“笨拙”得不合现实比例,却非常合乎展示力量、运动的夸张需要。“气势”与“古拙”在这里浑然一体。
如果拿汉代艺术品与后代艺术品相比较,汉代艺术尽管处在草创阶段,显得幼稚、粗糙、简单和拙笨,但是那种运动、速度的韵律感,那种生动活跃的力量、运动、气势,就愈显优越和高明。汉代艺术那种蓬勃旺盛的生命,那种整体性的力量和气势,是后代艺术所难以企及的。
汉代艺术不懂后代讲求的“以虚当实”、“计白当黑”之类的规律,画面总是塞得满满的,几乎不留空白。然而,它由给人们以后代空灵精致的艺术所不能替代的丰满朴实的意境。它更使人感到饱满和实在。与后代的巧、细、轻相比,它确实显得拙、粗、重。它以简化的轮廓为形象,使粗犷的气势不受束缚而更有非写实的浪漫风味。它因气势与古拙的结合,充满了整体性的 力量、运动感而具有浪漫风貌。当时民间艺术与文人艺术尚未分化,汉代艺术呈现出来更多整体性的民族精神。如果说唐代艺术更多表现了中外艺术的交融,那么汉代艺术则突出地呈现着中华本土的传统:那由楚文化而来的天真狂放的浪漫主义,那在满目琳琅的人对世界的行动征服之中的古拙气势的美。
(取材于李泽厚《美的历程》)
14.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
A、汉代艺术品中的动物、人物形象均以运动姿态出现,表现出强烈的力量、气势之美。
B、汉代艺术品表面上呈现出幼稚、简单与粗糙,实际上正是一种成熟与完美的表现。
C、与汉代艺术风格相比较,后代轻、细、巧的艺术风格显得过于写实没有浪漫气息。
D、与唐代艺术不相同,汉代艺术突出地体现着中华本土的传统以及整体性的民族精神。
15.汉代艺术品中的形象是如何表现出内在的力量、运动、气势之美的?(5分)
【分析题】:

6题:下列关于罗马共和国政治制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罗马共和国的政治制度较为完善
B.罗马共和国的所有官员实行薪俸制
C.执政官是共和国的首脑和军队的统帅,拥有最高统治权
D.执法官的主要职权是审理诉讼,但拥有最高统治权,可代理执政官行使职权
【单选题】:      

7题:请在A、B、C三题中任选一题作答。答题时请在答题卡对应的位置上填涂选答的题号。
26.
A、【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甲午战败后光绪帝痛感危亡在即,锐意变法,他曾对庆亲王奕劻说:“太后若仍不给我事权,我愿退让此位,不甘做亡国之君。”1895年6月,光绪帝读康有为的上书深受启发,遂于1895年至1897年间屡颁改革性质的法令。1898年6月11日,慈禧太后面告光绪帝:“前日御史杨深秀、学士徐致靖言国是未定,良是。今宜专讲西学,明白宣示。”于是,光绪帝颁布了变法诏书。15日,慈禧太后迫使光绪帝下诏将他的老师翁同龢开缺回籍,并令授任新职的高官大员,须向慈禧太后谢恩。16日,光绪帝在一度“战栗变色”后,仍如期召见康有为,商讨变法事宜。9月4日,光绪帝下令将阻止变法的礼部尚书怀塔布等6人革职,后又把阻挠变法的李鸿章逐出总理衙门。——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光绪帝为推行变法所采取的主要措施。(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戊戌变法中光绪帝的作用。(10分)
B、【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民主体制和随之而来的自由,随着社会的变化而演变。根据近代早期的英国法律,表达对政府的批评言论,无论书面还是口头,都会受到惩罚。英国殖民者将上述法律带到了大西洋彼岸。1735年,纽约报纸发行人彼得•曾格,因发表批评纽约总督威廉•科斯比的言论,而受到指控,罪名是煽动诽谤。但是,曾格的律师成功地说服陪审团判曾格无罪,理由是曾格所发表的情况属实。科斯比诉曾格案成为一个具有重要政治意义的案例。
1791年,美国宪法《第一条修正案》规定,国会不得制定限制“言论自由或出版自由”的法律。“言论和出版自由”是人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是民主社会的基石之一。由言论和出版自由的权利引申出一个新的权利诉求:“人民知情的权利”,即禁止政府对公众获取信息的来源加以限制。人民知情的权利与新闻自由密切相关。“如果把民主体制理解为亚伯拉罕•林肯所说的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那么,政府的事务实际就是人民的事务,而这也是自由的新闻机构的角色与公民的民主关注的汇合点”。
——摘编自梅尔文•乌罗夫斯基《人民的权利——个人自由与权利法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新闻出版自由权利得以确立的历史条件。(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言论和出版自由”是美国民主社会的一个基石的原因。(6分)
C、[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3年,爱因斯坦在为英国一刊物撰稿时写到“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如何使用它,它是给人赐福还是给人降祸,取决于人本身,而不是取决于工具。刀子对人生活是有用的,但是它能够用来杀人。……我们的惟一希望在于,拒绝任何有助于战争准备或战争意图的行为”。
材料二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早在一百多年以前,马克思就说过:机器生产的发展要求自觉地应用自然科学。并且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学与生产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
——《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邓小平)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爱因斯坦对科学发展的重大贡献。(10分)
(2)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爱因斯坦和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的主要观点。爱因斯坦和邓小平在论述科学作用时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简要分析其成因。(6分)
【分析题】:

8题:若复数(a+i)2在复平面内对应的点在y轴负半轴上,则实数a的值是
【分析题】:

9题:真理,没有不被怀疑和突破的特权,这是因为( )
A、人能认识世界,但并不一定能正确认识世界
B、真理的基本属性是客观性
C、认识的根本目的在于指导实践
D、客观世界是无限变化发展的,人们的实践也是发展的
【单选题】:      

10题:10.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 韦应物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 李商隐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沧江白石渔樵路,日暮归来雨满衣。 (3)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 (5 分)
【分析题】:

 

您正在结束答题

请确认是否提交试卷?

继续做题 确认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