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

解析:2008年1月14日下午2:30,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来到北京

来源:网考网公务员 所有评论

【分析解答题】2008年1月14日下午2:30,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来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为题,进行十七大报告解读。这是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北京市教委联合人民网共同举办的“百万首都大学生同上一堂课”系列报告的最后一场。下面是报告实录 (节选)。 只要关键技术在我们自己手里,其他的边缘技术都可以引进 [成思危]第一种类型就是大家比较熟悉的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就是熊彼得当时讲的,把一种新产品、新工艺或者新的服务引入市场,实现其商业价值的过程。管理创新是指把一种新思想、新方法、新手段,或者新的组织形式引入到企业或者国家的管理中,并取得相应的效果的过程。而制度创新则是指将一种新关系、新体制或者新机制引入到人类的社会和经济活动中,并且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过程。 [成思危]第二类创新叫“集成创新”。所谓集成创新,就是指把现有的技术组合起来,创造一种新的产品或者新的技术,或者是把别的领域里的成熟的技术引进到另外一个领域里,而使得它能够创造新的变化。这个在我们日常生活里也有很多例子。我只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就是复印机。创造出复印机以前,可以说单项技术都有了,因为复印机就是这些技术,但是把它们组合起来,成为一个复印机,这是创造复印机公司的功劳。 [成思危]技术创新的最后一种类型就是“原始创新”。“原始创新”指的是从一种发明开始,然后通过发明作出了最初的样机,然后再通过不断的完善、成熟,成为一种新产品或者一种新技术。原始创新当然是最困难的,但是,也是最有价值的。因为原始创新可以说是一种发明,它肯定有自己的自主知识产权,而且它肯定是站在技术的前沿,别人要超过它,可能就要费比较大的劲。 [成思危]但是,我坦率地说,“原始创新”是很不容易的。现在我们对原始创新有一种提法,叫做“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这种提法从定义上说是对的,但是从另一方面说,说实话,要想“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可不是那么容易。因为现在科学技术的发展,首先总是建立在前人的基础上。第二,现在由于知识产权保护备受关注,所以很多公司都采用了一种专利战略,把自己的专利申请范围尽可能地进行扩大,防御别人侵犯其知识产权。 [成思危]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如果想搞一个什么东西,要完全自主知识产权,那就很难办。所以现在实际上很多创新是属于一种知识产权的交换和合作。就是说有可能你有一个技术,拥有几十个专利,有的专利可能是人家的,有的专利是你的,要通过双方的协商,我用你的专利,你用我的专利。这样的话,我们就有了具有自己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但是这个知识产权并不是100%的。 [成思危]所以我们现在有的新闻媒体老是宣传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我觉得从科学概念上来说不一定非常准确,而且没有必要去追求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只要关键技术在我们自己手里,其他一些边缘的技术,没有必要都自己来做,可以引进。现在来看,知识的集成已经是一种普遍的趋势。像现在真正的一个造船公司,很可能一条船也没有,一个船坞也没有。接了订单之后,设计他可以请最好的,比如他请德国的设计,加工制造可能找到中国的造船厂给予制造,内部装修可能找意大利装修的,他自己并不见得都有这个技术,但是他把这些集成起来,最后形成一个产品。这个产品既不是德国的,也不是中国的,也不是意大利的,而是一种新的产品。 [成思危]所以我们说,现在的创新绝大部分还是“跟随创新”和“集成创新”。“原始创新”要重视,但是,“原始创新”所需时间是比较长的,而且风险也是相当大的。我们只能针对有限的目标,在某些关键领域,别人不肯给你,你买也买不来的关键领域来进行“原始创新”。 “业务流程重组”的管理创新提高了工作效率 [成思危]创新的第二种类型就是管理创新。我刚才讲了,管理创新是指引入一种新的方法、新的管理手段,或者新的组织方式等来实现管理创新。大家知道,管理也是有各种定义,我的定义就是管理者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运用各种资源达到预定目标的各种活动和整个过程。所以管理的要素首先一个就是管理者,第二个就是管理者所处的环境,第三是他运用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第四就是他的目标,最后就是他采用的方法。我给的管理的定义就是这样。 [成思危]管理的重要性在哪里在于它能够优化组织、提高效率。大家知道,根据生产力经济学的原理,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但是如果没有管理,不把这三者优化组合起来,这三个单独要素发挥的作用还是有限的。有了好的劳动工具,没有好的劳动者也不行。有了好的劳动者、好的劳动工具,但是没有适当的劳动对象也不行。所以管理是把生产力三要素有机地组合起来,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所以,我曾经讲过,管理可以说是生产力中的软件。所以,管理也是生产力,应该从这个角度来定义。 [成思危]管理创新的例子也很多,我这里给大家讲两个例子。一个例子就是大家知道的,所谓业务流程重组,有人把它叫成“企业再造”或者叫“企业流程重组”。这个问题是怎么提出来的大家知道,从亚当 斯密《国富论》提出来以后,经过不断的发展,他提出了“分工”的理论,到了泰勒提出“科学管理理论”进一步研究劳动的效率。所以亨利 福特在20世纪初创造了流水线生产的方式,他把一个汽车的生产分解成8772个工序,使得每一个工人都非常专业化,运用专业化的工具、专业化的操作,大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这确实在管理上取得了巨大成绩,通过流水线的生产方式取得了管理的效果。后来很多产业都是采用了这种生产方式。但是,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人们感到这种分工过细的生产方式带来了一大堆的缺陷。第一个缺陷就是指挥层次很多。层次多的时候,就容易产生信息传递的失真,容易使指挥在一定程度上失灵。就是说,上面可能有一个很好的做法,但是由于层次多,传达到下面,就可能走样了,甚至会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情况。 [成思危]分工细的第二个缺点就是造成了部门多。因为分工要细,肯定就要部门多、层次多,一个车间又一个车间,或者还有一个科室又一个科室。大家知道,这从扩散理论来说,阻力通常是放在界面上,也就是说不同部门之间容易造成矛盾。这也是比较正常的。因为每一个部门总要考虑它自己局部的利益,这样每个部门的目标就不完全一致,可能在这个部门是火急火燎的事情,在那个部门就说“你着什么急啊”,对他来说这件事并不一定非常重要。所以这样造成部门之间的扯皮现象,甚至造成了部分工作效率降低。 [成思危]再一个更重要的就是由于分工细,就使得每个人、每个职工只看见他眼前那么点事,我每天上工就是拧这个螺丝钉,每天就只拧这个螺丝钉。这样对于职工来说,他就成了一个类似于简单重复工作的机器人了。他整天重复这个,你说他怎么能考虑创新,怎么能考虑整个企业的发展他不会。我每天上班就拧螺丝钉,拧完就下班了,该拿工资就拿工资,其他没了,这样不利于调动企业职工的积极性。 [成思危]所以到了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这种分工过细、层次过多、部门过多的矛盾开始在西方的企业里逐渐显现出来。这个时候,有两位美国的教授,他们到企业里去做调查研究,他们通过调查研究,提出了“业务流程重组”或者叫“企业再造”理论。这个理论的核心就是要使每个职工都能够有一定的活动余地,有一定的决策管理权限,当然这个权限有大有小,但是要让他能够有一定的自主能力。这句话说起来简单,但是做起来确实需要采取很多措施。要把流水线这种做法改变,就要采取重新定义分工的概念。当然,在现在来说,很多生产企业还是用流水线的比较多,但是,它的业务流程慢慢地改变了,在这种主导思想下,让每个职工有一定自主的能力,并向这个方面发展。 [成思危]根据实践的结果,把原来两天才能解决的问题,缩短到两小时。所以这就是业务流程重组造成的效果。当然业务流程重组也有失败的故事,但是总体来说,这种思想可以减少管理的层次,减少部门间的扯皮,提高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这种管理是一种管理上的创新。 [成思危]再进一步的发展,就是进入到文化管理。文化管理实际上是把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手段。文化管理的内涵是统一的价值观,它的外在表现是音像、楷模、仪式等,比如北航建校多少周年,拍一部专题片,出一本小册子,出一个音像,这就是音像。举行庆祝仪式,这是仪式,都是希望通过这些形式,使得大家更加热爱这个学校,使得大家进一步搞好本岗位的工作,所以这是文化管理的外在形式。但是它的内涵是价值观。一个组织,只有大家有共同的价值观,才能够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但是价值观的树立也不是很容易的,也需要企业职工内部的互相影响,以及企业领导以身作则和谆谆的教导。所以一个组织如果能够形成一个共同的价值观,管理起来就方便多了。每个人都愿意用自觉、主动的行动来搞好这个企业,就不需要完全依靠经验和科学。所以,我认为这一点也是以人为本管理的体现。 [成思危]但是,单靠这两种管理还不能够真正解决质量问题。大家知道,我们确实有些企业设备很先进,可能也是引进的,但是我们作出来的产品质量就没有国外做得好,什么原因很重要的就是质量的价值观没有树立。我曾经到我们的乐凯胶片厂去过,乐凯胶片厂是当时我们惟一的国产胶片生产企业,因为当时我是化工部的副部长,我就去了。我跟他们说,你们搞胶片的人一定得把质量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为什么因为人家买你的胶片,去旅游,去照相,照相回来,冲出来,结果脸是发青的,那怎么弄你说我保证赔偿你新的胶卷,那有多少钱旅游花的钱那么多,本来想留个纪念,最后留个青面獠牙的纪念,行吗所以只要出了一次事故,十万分之一的事故,你的信誉就会受到影响。尽管乐凯那时候卖12块钱一卷,柯达和富
网考网解析:
试题答案:我国在建立创新型国家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在自主知识产权观念上存在误区,把自主知识产权仅仅当成原始创新,忽视了集成创新的重要性;(2)企业的人员结构比例失调,研发人员总体数量比较少,企业的研究开发费用不足;(3)企业管理方面分工过细,层次过多,文化管理、制度管理落后,企业的产品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4)体制、机制落后,急需创新,政府和企业在创新方面的角色还没有理清,二者还没有形成有效合理的合作方式;(5)市场牵引模式的“创新”还未真正形成,存在资源浪费,很多科研成果没有转化为生产力。 答案解析:暂无解析 document.getElementById("warp").style.display="none"; document.getElementById("content").style.display="block"; 查看试题解析出处>>

相关推荐

发布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