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为了帮助大班的幼儿了解春天的季节特征,同时在其中渗透数学教育,专门制作了一套“春天”的拼图(如图 1)。拼图底板是若干道 10 以内计算题,每一小块图形的正面是春天景色的一部分,背面是计算题的得数(如图 2),教师希望幼儿根据计算题与得数的匹配找到拼图的相应位置。然而,材料投放后,教师却发现许多幼儿不用做计算题就能轻松完成拼图,也未对图片中的季节特征产生观察与探究的兴趣。
问题:
(1) 请从幼儿获得科学经验的角度,分析这一拼图材料的投放,对达成教学目标是否适宜?(2 分)为什么?(4分)
(2) 该材料在设计上存在什么问题?(10 分)请提出改进建议。
网考网参考答案:
网考网解析:
答:(1)不适宜。首先,大班幼儿的思维方式是以具体形象为主,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材料中让幼儿进行10 以内加减法运算时,应为幼儿提供可以进行操作的游戏材料,借助直观探索来感受数学的运算,而不能只是抽象的加减运算。其次,《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对于科学领域中数学教育的目标要求是: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材料中,游戏的材料不具有操作性和趣味性,对于数学目标的达成来说不可取。
(2)存在的问题如下:
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而材料中材料的投放不具有操作性,不应为追求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对幼儿进行灌输和强化训练。
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科学材料的投放应该要能够激发幼儿的探究能力,但是案例中教师投放的材料幼儿已经不交熟悉,没有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
材料之间的衔接不够。教师围绕“春天”的主体组织活动,希望通过这个活动,让幼儿既能了解到春天的特征,还能激发幼儿的数学学习,符合各个领域中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要求。但材料中,春天的拼图中一部分是春天景色,一部分是计算题,两者之间并没有直观融合,造成两个活动彼此衔接不足。
改进建议如下:
由于大班幼儿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教师需要为幼儿提供适合幼儿探索、操作的材料。老师可以联系幼儿的生活,从幼儿的生活出发、兴趣出发,为幼儿提供完整的材料,如通过角色游戏,如家里来了 10 个客人,桌子上有 7 个,还需要几个等情境来帮助幼儿掌握 10 以内的加减。老师在活动中提供材料时,需要兼顾不同类型的活动,需要考虑活动之间的衔接配合。
发布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