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辽宁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真题及解析 |
第1题: 提出掌握学习教学法的学者是( )。 A.斯金纳 B.罗杰斯 C.布卢姆 D.卡特尔 |
【单选题】: |
第2题: 把动物和人类的学习过程定义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认为知识和技能的获得必须通过尝试——错误——再尝试这样一个过程的心理学家是( )。 A.弗莱明 B.桑代克 C.华生 D.马斯洛 |
【单选题】: |
第3题:人们在初学古典文学时困难很大也毫无兴趣,但为了需要不得不集中注意去学习,这时的注意是( )。 A.有意 B.无意 C.外显 D.内隐 |
【单选题】: |
第4题:在知觉过程中,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知觉映象仍能保持相对不变,这种特性叫做( )。 A.知觉的整体性 B.知觉的选择性 C.知觉的理解性 D.知觉的恒常性 |
【单选题】: |
第5题:对以往愉快的情绪的记忆、对受过惊吓的记忆或曾经悔恨的记忆等属于( )。 A.运动记忆 B.行为记忆 C.形象记忆 D.情绪记忆 |
【单选题】: |
第6题:作家、艺术家进行艺术构思、塑造典型人物或艺术形象使用的是( )。 A.形象思维 B.创造思维 C.求异思维 D.逻辑思维 |
【单选题】: |
第7题: 随大流、人云亦云违背了思维的( )。 A.科学性 B.创造性 C.独立性 D.抽象性 |
【单选题】: |
第8题:狂喜、暴怒、恐怖、绝望等都是( )。 A.表情的表现 B.激情的表现 C.心境的表现 D.自我的表现 |
【单选题】: |
第9题: 俗语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个本性指的是( )。 A.性格 B.爱好 C.兴趣 D.气质 |
【单选题】: |
第10题: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指的是( )。 A.生理发展 B.心理发展 C.认知发展 D.均衡发展 |
【单选题】: |
第11题:学习动机产生的基础是( )。 A.学习态度 B.学习目标 C.学习方法 D.学习需要 |
【单选题】: |
第12题:在人际认知活动中最近的印象对人的评价起着重要作用,这是( )。 A.近因效应 B.刻板效应 C.光环效应 D.首因效应 |
【单选题】: |
第13题: 想考个好学校,又怕报名的人太多,竞争太激烈而考不上的矛盾心理是( )。 A.双趋冲突 B.多重趋避冲突 C.趋避冲突 D.双避冲突 |
【单选题】: |
第14题: 汉语拼音的学习干扰英语中的48个音标的学习,这是( )。 A.正迁移 B.负迁移 C.逆向迁移 D.顺向迁移 |
【单选题】: |
第15题:虚构事实或捏造事实以隐瞒真相、达成自己目的的不良行为是( )。 A.攻击 B.说谎 C.泄密 D.焦虑 |
【单选题】: |
第16题:当个人行为无法达到目标,或不符合道德标准时,为自己找一个借口进行解释,为自己的行为进行辩护,这样的行为方式称为( )。 A.合理化 B.升华 C.替代 D.认同 |
【单选题】: |
第17题: 在许多人“起哄”的时候,平时文雅的学生也会表现得粗鲁无礼,这种现象是( )。 A.内化 B.去个性化 C.自我概念 D.心理平衡 |
【单选题】: |
第18题:个人具备了充当某种角色的条件,承担和再现角色的过程与活动是( )。 A.角色扮演 B.失调 C.中断 D.不清 |
【单选题】: |
第19题:儿童心理发展必要的物质前提和基础是( )。 A.遗传和生活环境 B.遗传和生长发育 C.遗传和生理发展 D.遗传和社会环境 |
【单选题】: |
第20题:对人怀有戒心甚至敌对情绪,既不与他人交流思想感情,又对他人的不幸冷眼旁观、无动于衷、显得毫无同情心,这是( )。 A.冷漠心理 B.痴迷心理 C.逆向心理 D.任性心理的表现 |
【单选题】: |
第21题:提出学习“试误说”的学者是斯金纳。( ) |
【判断题】: |
第22题:压力是压力源和压力反应共同构成的一种认知和行为体验的过程。( ) |
【判断题】: |
第23题:师生关系是学校环境中最基本的一种人际关系。( ) |
【判断题】: |
第24题:情绪、情感是动物和人都具有的。( ) |
【判断题】: |
第25题:个体的人格是在先天禀赋的基础上形成的,一般不受社会文化的影响。( ) |
【判断题】: |
第26题:心理健康教育除了要面向全体学生,还要针对学生中存在的个别差异,以及个别学生当中已经出现的各种心理行为问题进行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 ) |
【判断题】: |
第27题:刚刚入学的小学生突出表现为一种强烈的独立倾向。他们极力想争取在社会生活中独立自主的地位,他们对自己往往高估,事事都想自己做主。( ) |
【判断题】: |
第28题:职业倦怠是现代职业病。( ) |
【判断题】: |
第29题: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有可变性、发展性。( ) |
【判断题】: |
第30题:学习风格的心理要素包括动机、认知、经验。( ) |
【判断题】: |
第31题:发现学习 |
【分析题】: |
第32题:道德意志 |
【分析题】: |
第33题:考试焦虑 |
【分析题】: |
第34题:创造性思维 |
【分析题】: |
第35题:新学期李明老师出任初一·二班班主任,为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李明老师召开了一次座谈会,座谈的题目是“你的学习动机是什么?”学生的回答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学生说,我要像周恩来总理那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有的学生说,我是为了考上重点大学而学习;有的学生说,我是为了不辜负父母对我的期望而学习;有的学生说,数学老师讲课有意思,我喜欢学习数学;有的学生说,我好好学习是想得到爸爸妈妈的奖励;有的学生说,我不知道为什么学习。 面对学生多种多样的学习动机,李明老师应该怎么办呢? |
【分析题】: |
第36题:日常生活中“挫折”是一个常见的词汇,而在心理学中挫折是指个体在通向目标的过程中遇到难以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目标不能达到,需要无法满足时所产生的不愉快情绪反应。所谓心理承受力,又称挫折的耐受能力,是指个体遇到压力时,能勇于接受现实压力的挑战。免于行为和心理失常的能力。中小学生遭遇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而产生挫折是在所难免的。中小学生要具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才能在学习生活中承受各种挫折,维持良好的心态以适应生活.从而健康地发展。 作为教师应该如何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力? |
【分析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