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考试

解析:分析下面的论证在概念、论证方法、论据及结论等方面的有效性。600字左右

来源:网考网MBA 所有评论

【分析解答题】分析下面的论证在概念、论证方法、论据及结论等方面的有效性。600字左右。
福布斯首富黄光裕遭遇一笔违规贷款调查,引发了媒体对民企财富原罪的关注。而一笔本息已经还清的贷款引发如此热议,不由得加重了我对财富外流的忧虑。
财富实属中性,本无善恶。观察的视角不同,便赋予了它不同的属性。今天回过头来看资本主义,经过了原始资本积累的黑人奴隶、殖民战争等残酷手段,掠夺了财富,形成了一个个很强势的跨国公司,铸成强势的资本,成就了今天的发展。中国改革开放这么多年来,实际上是在完成民族资本的原始积累。对于那个时候资本的原始积累,如果现在我们始终要用放大镜显微镜去看财富,太多地追究财富到底是从哪儿来的,到底是什么颜色,可能会加速资本的流失。
财富的形成,往往取决于企业家的思维和秉性。他们做出跟现有习惯和条例不一样的举措,方能把本来闲置的资源整合起来发挥作用。一个循规蹈矩的人,可能是一个时代的道德楷模,但他不具备独立的个性,而是按照一劳永逸的模式获得自身价值。索罗斯把发财秘诀概括为反向思维或称倒行逆施,一些不符合现有规程的操作,即便本身不是创新,也会带来法规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形成“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循环。
一个开杂货铺的小老板,能够解决两个人的就业问题,能够给邻里的生活带来便利,就功德无量。一个创建了商业帝国的人,他解决的就业与创造的福利,更是惠及亿万民众,对他们苛求太甚,很欠妥当。他们纯粹个人的消费是有限的。许多富豪,依然粗茶淡饭,整天梦牵魂绕的就是做事情。通常人朝九晚五,两天周末。他们却没有节假日,飞机上才是他们休息的地方,那份痴迷与辛苦,不是一般人能够领略得到的。
财富莫问出处,关键看怎么发挥作用,看能不能为中国人创造财富。一如山上树,高高在上,但是根子要扎在很深很深的地下,那里有充足的养料。河北省2003年出了个一号文件,不追民企原罪,那是很有创意的事件。可惜后来无声无息了。
(提示:论证有效性分析的一般要点是: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的界定和使用上是否准确并前后一致,有无各种明显的逻辑错误,该论证的论据是否支持结论,论据成立的条件是否充分等。要注意分析的内容深度、逻辑结构和语言表达。)

网考网解析:
试题答案:文章至少存在以下一些逻辑问题: (1)资本主义初期的原始积累是血腥的、罪恶的,并不意味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所有企业和个人的资本积累就肯定是血腥的、罪恶的。如果有些资本原始积累是正当的,而有些是罪恶的,但是这些罪恶又得不到相应的惩罚,那么就是对那些正当的资本原始积累的不公平待遇。 (2)凡是有罪,就应该得到相应的处罚;如果因为害怕导致财富外流就不去处罚罪恶,那么只会滋生更多的罪恶,从而导致社会的严重不稳定,最终的结果是更多的财富因为社会的不稳定而加速外流。 (3)追问民企的原罪,惩罚罪犯虽然可能会导致某些财富外流,但是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加强相应的出关管理,尽量减少那些不合法的财富外流现象。 (4)“违规”带来法规制度的进一步完善,这纯粹是一种狡辩。如果因此就能推出不要追问民企的原罪,那么,我们完全可以推而广之得出结论说:不应该追问任何罪犯的犯罪行为,因为他们的犯罪行为在某种程度上也会进一步推动法规制度的完善。 (5)企业家对社会做出巨大贡献,这诚然是可嘉奖的,但是前提必须是他通过正当的手段。另外,我国宪法的基本精神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能因为任何人任何原因而凌驾于法律之上。所以,社会贡献再大,也不能抵罪而免受法律的制裁。 (6)企业家的辛苦和节俭也不是推出不要追问他们原罪的真正理由。那些强盗和小偷也很辛苦,也很节俭,难道我们因此就可以不追问他们的罪恶吗 (7)河北省2003年出了个一号文件,不追究民企原罪,只是个个案,推不出就不要追究民企原罪,因为按照同样的道理,更多的省份没有出台这样的政策,是否就可得出结论说,要追求民企的原罪了呢 更何况河北省的这个文件“后来无声无息了”,这本身就说明了这样的政策是不合理、不可行的。如果合理可行,那更加符合现实的结论就应是:现在不仅河北省会继续执行,别的省份也应该群起而效仿之才对。 (8)其他逻辑错误,只要言之成理,同样给分。 答案解析:暂无解析 document.getElementById("warp").style.display="none"; document.getElementById("content").style.display="block"; 查看试题解析出处>>

相关推荐

发布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