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网考网考试中心的统计分析,以下试题在2017/10/9日社会工作者考试中级社会工作者习题练习中,答错率较高,为:69%
【分析解答题】万斌,男,17岁,因入室盗窃杀人而被依法判刑。万斌出生在一个工薪家庭,其父母感情不和,经常因为一些小事而大打出手,从来不关心儿子。万斌在校受老师批评,在家受父母冷落,无依无靠,内心孤独。上初一时,万斌在社会上结识了一帮小混混,常常夜不归宿,因为他感觉与他们交往有一种归属感,内心不再孤单。对于这种反常行为,万斌的父母并不重视。渐渐地,万斌染上了偷盗的恶习,并且没有失手过,万斌把这种错误行为当成一种成就,内心十分得意。前段时间的某个晚上,万斌去一家较为富裕的老年人家偷东西,没想到被老人发觉了,他怕老人报警,便拿起厨房里的菜刀把老人杀了。事后,万斌很快被捕了。到这时,他的父母才知事情的严重性,后悔以前没有教育好儿子。
【问题】
1.请结合上述案例,谈谈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
2.对于青少年犯罪,应该如何加以防治?
,答错率:69%
试题解析:
参考解析: 1.上述案例中,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有: (1)家庭教育的误区 家庭结构残缺使孩子的成长环境先天不良,缺乏家庭温暖是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第一诱因。万斌的父母一直不关心万斌的成长,他感觉不到家庭的任何温暖,最终走上歧途。 (2)学校教育的失当 不少学校的教育和管理还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在教学方法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对青少年学生的成长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万斌在学校读书时,其老师经常批评他,使他对学校没有好感,并且结识了社会上的不良青年,常常夜不归宿,老师却没有及时管教。 (3)社会环境的污染 社会上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比如案例中的小混混的不良行为,影响了万斌的心理和行为。 (4)青少年自身素质的不足 不少青少年还缺乏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自我约束力差,又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极易受社会不良行为的影响而误入歧途。万斌是在不良朋友的影响下走上盗窃的犯罪道路的。 2.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措施主要有: (1)正面联系 通过个案、小组和社区工作等社会工作方法,加强对闲散青少年的接触联系,提供有针对性的引导和帮扶;加强对流动青少年群体的服务管理,进驻大型商企、市场、城中村等流动人员高度密集区域开展工作。 (2)临界预防 关注普通青少年向有不良行为青少年转化的边界,重视偷拿财物、逃学、抽烟喝酒、夜不归宿等早期典型行为,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工作;防止青少年与家庭和学校关系紧张、联系断裂,避免青少年受外界不良行为影响产生不正常的社会化倾向。 社会工作者为青少年开展了包括认知行为修正、就业辅导、健康成长、家庭和社区支持等集预防、治疗和发展性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服务计划,较好地促进了青少年成长。 (3)行为矫治 对有不良行为或有严重不良行为的青少年,通过进驻社区、学校、戒毒所、拘留所、看守所等工作项目,加强制度规则意识教育和法制底线教育,纠正和改变其不良行为习惯。 (4)社会观护 协助公安、法院、检察院等单位开展取保候审观护帮教、附条件不起诉监督考查、合适成年人参与未成年人刑事诉讼、社会调查等工作,帮助掌握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基本情况,减少涉罪未成年人再犯罪。在社会关护体系的社会化帮教服务中,社会工作者是重要的专业服务提供者。少年司法社会工作服务已经在全国逐步开展。 查看试题解析出处>>
发布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