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查看

【分析解答题】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历史必修1中对辛亥革命的教学要求是:“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下面是某教师讲授《辛亥革命》一课的教学片段: 
教师:1911年底.孙中山从海外回到国内。各省的代表到南京集会,推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这标志着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从此结束。孙中山堪称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伟人。下面,请同学们分组进行讨论,谈谈孙中山在20世纪中国社会的巨变中所起的历史作用。 
学生分小组讨论5分钟,各组代表发言5分钟。最后,教师对讨论进行总结。 
问题: 
(1)你认为在《辛亥革命》一课中安排这样的讨论主题是否得当?请结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和课程内容体系说明理由。(10分) 
(2)教师拟定课堂讨论的主题应考虑哪些主要因素?(6分)
查看答案解析

参考答案:

正在加载...

答案解析

正在加载...

根据网考网移动考试中心的统计,该试题:

0%的考友选择了A选项

0%的考友选择了B选项

0%的考友选择了C选项

0%的考友选择了D选项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1991年,某组织发表了《汉城宣言》,提出了“相互依存,共同受益,坚持开放的多边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地图的主要目的是()。①使学生了解史事的地理位置②提高学生识简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与中国问题相关的重要国际会议及其主要内容。(10分)教师在教学中引用史料要遵循适切性原则,为此应该重点考虑哪些方面?(10分)简述中学历史学科学习评价的主要功能。(10分)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苏联和捷克斯洛伐克的代表们于本年1月在莫斯科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