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查看

【分析解答题】

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5分)

阅读《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片段,回答22-23题。
(一)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
师:有这么一篇美文,我们得有味地朗读,它是文言文,首先要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读出文言的味道,除了有些音节要拉长一点以外,我们还要注意这个音节里所渗透出来的情感。我
读,你们听一下,看哪些字音需要拉长,哪几个字有情感的意味蕴含其中。(教师范读)
生:(齐答)“念、盖、但”。
师:“念——无与为乐者”,有一点寂寞之感;“盖——竹柏影也”,有一点兴奋;“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有一点感慨之情。这三个字把它们的音节拖长一点,文言的味道就出来了。
(生齐读课文,模仿教师的语音处理方式)
师:读出一点味道了。
(二)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
师:为什么要宁静呢?夜游,而且作者看起来心情不错,他写的是美景,要细细欣赏眼前的美景,所以心情不错。那么,宁静的氛围要怎么读出来呢?第一,语速缓一点;第二,音调低一点。
轻声地朗读。注意那三个字的拖音仍然要保持。
(生轻声朗读)
师:味道更浓一点了。
(三)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
师:有两个地方要读得快乐一点。现在我们看课文,你认为,哪两个地方或者哪两个字词要读得快乐一点呢?开始思考,我们讨论后再读。
(生认真思考一分钟)
师:我们试着来交流。发表你的看法。
生:我觉得“相与步于中庭”要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来,因为见到了好朋友,自己的心情自然高兴了起来。
师:“相与步于中庭”,很惬意,虽然默默不语,但心灵是相通的。好,谢谢。
生:是“欣然起行”,月色照着,作者兴致非常好,于是便很快从床上爬起来,然后去找张怀民。
师:“兴致”一词用得非常好,因为有兴致,所以欣然起行。好,继续。
生:是“怀民亦未寝”这句,作者去找张怀民,而且发现张怀民也没有睡觉。
师:怎么表述呢?“怀民亦未寝”这句,他发现……
生:怀民和自己一样。
师:我来找你玩,你居然也没睡觉,如果怀民睡着了,他就会觉得怎么样?很遗憾,很扫兴。很好。谢谢你。
生:我觉得“盖竹柏影也”一句体现出一种恍然大悟的高兴的情致。
师:看到那么美好的景色,那样皎洁的月光静静地洒在地上,透过枝叶投射到地上,啊,原来是竹柏的影子,“盖竹柏影也”,有点赞叹的味道。好,谢谢。
生:我觉得最后一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当时不得志的一种心情。所以我觉得这句话写得非常好。
师:我给你补充一下,这个地方感情比较复杂,我们留着下一部分再来讨论它的感情。好,老师小结一下。刚才同学们找的几个地方,都是要读出一点淡淡的快乐。(师朗读出前三句话,强调“亦”字的欣喜)
师:接下来,我们再来读,让文言的味道、宁静的味道、高兴的味道一起表达出来。
(生一起有味地朗读全文)
(四)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愫
师:作者很感慨,但这种感慨的意味我们一时又说不清楚。“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师有感情地朗诵)是啊,这种复杂的情愫好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读来把它表现出来。现在请同学们合练一遍。把这四次的朗读的感受表达出来,注意这个“盖”字,有点欣喜的味道,注意延长。“盖——竹柏影也。”
(师有感情地诵读,生再齐读课文)
师:请试将课文进行变形。课文是否只有一个段落?思考一下你如何将课文进行变形,而且要讲出道理来。什么是变形呢?老师先不做解释。(老师语音强调“变形”二字。生无措,一分多钟后)
师:我要请问同学,你理解这个“变形”的意义吗?需要老师解释吗?
生:需要。(学生一起小声地说)
师:那我就太高兴了,你们需要我解释。悄悄地告诉大家,这一篇课文,别看它只有一段,其实是可以重新编排的,可以分为两段,可以分为三段,也可分为四段。你们选一种分一分,尝试一下。(学生认真阅读思考,一分多钟后)
师:同桌之间交流看法。
(生讨论热烈,一分钟后)
师:好吧,把我们的“议论纷纷”转变为“各抒己见”。
生1:我分为三段,按事情的起因、经过、发展:第一段,“元丰六年”到“相与步于中庭”,这里写整件事的背景和人物;第二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描写事情发展的经过;第三段,“何夜无月”到“如吾两人者耳”是作者抒发感慨。
师:很好,分析有条有理。但我希望有同学对他的分析提出不同的看法。
生2:我认为整篇文章可以分为两段:第一段,“元丰六年”到“相与步于中庭”,这里写作者月夜难以入睡、夜游的起因和经过。第二段“庭下如积水空明”到最后。邀朋友赏月。写的是承天寺夜游的风景。
师:好的,我也希望别的同学对她的看法提出挑战。
生3:我认为可以分四段:第一段,“元丰六年”到“欣然起行”主要讲事情的起因;第二段,“念无与为乐者”到“相与步于中庭”讲事情的经过;第三段,“庭下如积水空明”到“盖竹柏影也”是描写景物;第四段是最后一句,抒发夜游感慨。
师:嗯,好的。你的发言我们听见了,继续来。
生4:我认为也分四段,但方法不一样。第一段到“欣然起行”,作者非常有兴致,便出来散步(师语:“这是事情的起因。”);第二段到“相与步于中庭”,作者找到了张怀民并一起走到了中庭(师语:“这是事情的发展。”);第三段到“盖竹柏影也”,写的是庭中的景色(师语:“笔锋一转,出现一个特写镜头。”);最后一部分,便是作者抒发自己的情感(师语:“作者的感慨。”)。
师:好,四段分法以他的划分为定论:起因,发展,继续发展——这是一个特写镜头,然后一个感慨。分为两个层次的同学要注意了,一篇文章叙议结合一定是两大块。刚才分为两块的同学可以思考一下,什么地方是叙,什么地方是议。继续,分三层的呢?请继续发言。
生5:我选择分为两段:第一段,从“元丰六年”到“盖竹柏影也”,主要讲整件事情的发生发展(师语:“这是事件。”);后面讲的是作者心中的想法(师语:“这是由事件升华出来的感慨。”)。
师:好,分两段以她的发言为准。好,三段呢?我建议大家从表达方式上去划分它。这就容易了,记叙,描写,抒情?好,请你说。
生6:第一段“元丰六年”到“相与步中庭”,这段是记叙;第二段“庭下如积水空明”到“盖竹柏影也”,这段是描写;最后一句为抒情。
师:嗯,很好。我们用的是人教版的课本,在苏教版的课本里面,就把它分为这位同学刚才说的三段。原来,这84个字是这样的有味道。它的组合竟然是这样的奥妙,可以是两个部分,可以是三个部分,也可以是四个部分,这就是神品的力量,这就是它的魅力。
(屏幕显示生齐读)
师:两个部分(叙事、抒情)。
师:三个部分(记叙、描写、抒情)。
师:四个部分(起、承、转、合)。
 评析这位教师的朗读教学意识、朗读教学具体做法和效果。(7分)
查看答案解析

参考答案:

正在加载...

答案解析

正在加载...

根据网考网移动考试中心的统计,该试题:

0%的考友选择了A选项

0%的考友选择了B选项

0%的考友选择了C选项

0%的考友选择了D选项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下列有关欧美文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是埃斯库罗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6~19题。李若谷,字子渊,徐州丰人。少孤,游学于洛下。解释下列划横线的词。(2分)①而吏以不中程以:②秋、夏水溢,岸辄圮圮: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①州葺兵营,课民输木,檄尉受之②今一目以朋党,恐正人选文主要刻画了李若谷的哪些优秀品质?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2分)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回答20~21题。前方曹文轩一辆破旧的汽车临时停在路旁,它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