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选题】
            
我国正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 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成就, 同时也存在开发强
  度高、 硬质铺装多等问题, 改变了城市原有的自然生态本底和水文特征。 70%以
  上的降雨形成径流, 城市“大雨必涝、 雨后即旱” , 引发水生态恶化、 水资源紧
  缺、 水环境污染、 水安全缺乏保障等问题, 严重影响了群众生产生活和城市有序
  运行。 发达国家也曾出现过类似情况, 但其通过及时调整城市规划建设理念, 实
  施低影响开发模式、 可持续排水管理、 水敏感城市设计等, 合理控制雨水径流,
  有效解决了上述问题。海绵城市, 就是充分发挥原始地形地貌对降雨的积存作用,
  充分发挥自然下垫面和生态本底对雨水的渗透作用, 充分发挥植被、 土壤、 湿地
  等对水质的自然净化作用, 使城市像“海绵” 一样, 对雨水具有吸收和释放功能,
  能够弹性地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 201 5 年 1 0 月, 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
  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 , 要求通过海绵城市建设, 最大限度地减少城
  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将 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 与此同时, 正式
  确定了推进“时间表” , 要求到 2020 年, 城市建成区 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
  要求; 到 2030 年, 城市建成区 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 党的十八届五中
  全会提出,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
  生态安全格局、 自然岸线格局, 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 关于建设
  海绵城市的构想与推进, 正是上述绿色发展思路的一个生动实践与具体努力。 海
  绵城市是一种形象的表述, 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 。 下列
  关于“海绵城市” 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海绵城市建设应统筹自然降水、 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 协调给水、 排水
  等水循环, 利用各环节, 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
  B、 海绵城市建设要以河流、 湖泊、 水库等建设为载体
  C、 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规划引领、 生态优先、 安全为重、 因地制宜、 统筹建
  设” 的基本原则
  D、 建设海绵城市, 关键在于不断提高“海绵体” 的规模和质量, 最大限度地保
  护原有的河湖、 湿地、 坑塘、 沟渠不受开发活动的影响
        
        
			
            
            
			查看答案解析
  
            
                
参考答案: 
                正在加载...
                
答案解析
                正在加载...
             
			
            
				根据网考网移动考试中心的统计,该试题:
0%的考友选择了A选项
0%的考友选择了B选项
0%的考友选择了C选项
0%的考友选择了D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