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岗教师考试易错题(2019/3/6) |
第1题:近代最早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是( )。(株洲市荷塘区) A、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B.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C.杜威的《民主主义和教育》 D.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 |
【单选题】: |
第2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7-10题。 师说(节选) 韩愈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日师日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日:“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7[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画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查看材料 A.犹且从师而问焉 从:顺从 B.愚人之所以为愚 愚:愚昧 C.不耻相师 师:学习 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及:赶上 8[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画横线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查看材料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C.小学而大遗 D.曰师日弟子云者 9[单选题] 比较下面两组句子中画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句读之不知 其出人也远矣 于其身也 查看材料 A.两个“之”相同,两个“其”也相同 B.两个“之”相同,两个“其”不相同 C.两个“之”不相同,两个“其”相同 D.两个“之”不相同,两个“其”也不相同 10[单选题] 将“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翻译成现代汉语,最准确的一项是( )。 查看材料 A.(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耻辱;(以)宫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 B.(向)职位低(的人学习)却感到羞愧;(向)地位高(的人学习),却近乎奉承 C.(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却感到羞愧;(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却近乎奉承 D.(向)职位低(的人学习)就感到耻辱;(向)地位高(的人学习),就近乎谄媚 |
【分析题】: |
第3题: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要求评价结果的呈现应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第一学段的评价应当以( )评价为主. A.描述性 B.等级 C.百分制 D.描述性和等级相结合 |
【单选题】: |
第4题:阅读案例材料,根据材料分析问题。 (1)张晓是来自农村的一名高三学生。父母都是老实的农民,他们每天含辛茹苦地劳作,想尽最大的努力为张晓提供好一点的学习条件。张晓非常懂事,学习刻苦,成绩优异,他想考上一所好大学,以回报父母。但是,随着高考的临近,张晓的成绩却急剧下滑,平时会做的题,在考试中也会出错。晚上,他往往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好不容易睡着了,半夜还会惊醒。 (2)王宏业是一名城里的高三学生,自小家庭殷实,父母把他照顾得无微不至,爷爷奶奶更是对他关爱有加,家人对他的各种要求都尽量满足。他在学习上微小的进步都会让父母欣喜若狂,同时给予他各种物质奖励。在低年级,王宏业的学习还较好。但是,随着年级的升高,他对学习越来越不感兴趣,对父母的各种奖励也没有了兴趣,学习成绩越来越不理想。高考临近了,但他一点也不紧张,上课时往往心猿意马。 请从学习动机角度分析这两名学生在临近考试时出现不同状态的原因,并论述应采取的教育策略。 |
【分析题】: |
第5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23-26题。 他的生命就是一首诗 袁行霈 林庚先生逝世已经三年多了,他那特有的潇洒自如与宽容大度,仍然常常浮现在我的眼前。我总觉得他并没有离开我们,还生活在我们中间。 林庚先生自幼颖悟,北国的晴空,古都的文化以及家庭的教养,在他的心里埋下了诗的种子。林先生在大学期间就已致力于诗歌创作。最初热心于旧体诗词,语言浑成,意境高远。但林先生感到写旧体诗词难以跳出古人的窠臼,后来决定改写新诗。先后出版了《夜》《春野与窗》《北平情歌》等诗集。林先生写诗先是自由体,后来转向新格律诗。 抗日战争爆发后,林先生任教于厦门大学中文系。1938年1月,随厦门大学迁至闽西山区长汀,与外界几乎处于隔绝状态,这时才把主要精力放到古典文学研究上,并于1946年完成《中国文学史》。1947年,林先生回到北京,任燕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除继续研究古典诗歌和文学史外,还在各报刊上发表新诗和有关新诗创作的文章。 1952年院系调整后他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在讲坛上才华横溢,名言隽语层出不穷。 对整个中国文学的宏观认识,结合着对诗句的细密分析,再加上那诗人的风度,吸引着每一个听课的学生。在教学的同时,林先生出版了《中国文学简史》等享誉学术界的著作,直到90高龄,还出版了一部富有哲理性的诗集《空间的驰想》。 林庚先生写诗一方面致力于把握现代生活和现代汉语的新节奏;另一方面则追溯中国诗歌民族形式发展的历史经验和规律,并创造性地运用到新诗的写作中来。林先生力求以最自然的语言传达生活中最直接的感受,取得深入浅出明朗不尽的艺术效果。有的诗仿佛脱口而出,没有一点斧凿痕迹,是何等的透明,又是何等的蕴藉。有的诗令人如痴如醉,一种少年的精神伴随着完美的节奏呈现在眼前,其新鲜的程度真如旦晚才脱笔砚者。有的诗表现的是现代意识,而诗的形式却又带着鲜明的民族特点。语言是那么浅显,含义却又那么深邃。 林庚先生首先是诗人,是以诗人为基点从事文学史研究的。他研究古典诗歌的目的是从中寻求创作的经验,以及诗歌形式发展的规律。他在诗坛上曾经辉煌过,经过岁月的淘洗,他的诗必将重新赢得新一代的读者。 正是因为他抱着这样的目的,并且对包括诗歌在内的文学艺术有敏锐的感受力,所以他的学术研究才能独具慧眼,并取得非凡的成就。就古典文学研究而言,林先生长于文学史的总体把握和宏观研究,他的《中国文学简史》高瞻远瞩,荦荦大端,有一种卓然不群的气象。他关于屈原和《楚辞》的考证独辟蹊径,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他关于李白的研究,融入了自己的人格。林先生标举“少年精神”“建安风骨”“盛唐气象”,赞扬创造力,给学术界留下一笔宝贵的遗产。 林庚先生的过人之处究竟何在?就在于他的诗歌、学问与人格的统一,诗歌魅力、学术魅力与人格魅力的交融。他为人清高,艺术趣味高雅,学风既严谨又灵活,有一股朴茂纯真的灵气贯注于其诗其学其人之间。林庚先生享年96岁,桃李满天下,直至晚年仍保持着青年人的朝气与活力。诗人的气质,学者的胸襟,二者在林庚先生身上完美地统一起来。古代知识分子的风骨,现当代知识分子的追求,二者在林庚先生身上完美地统一起来。 林庚先生的生命就是一首诗,他的生命之消失也是一首诗。他离去得那么从容,没有痛苦,只有潇洒。如果说有一点遗憾的话,也只是想再看一次月圆,而没有看到。他仿佛是为诗而生的,为中国这个诗的国度而生的。他的一生,他所做的一切都指向一个境地,那就是青春、理想和美。 23[简答题] 查看材料 林庚先生的诗作有哪些特色?请简要回答。 24[简答题] 查看材料 林庚先生的学术研究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有哪些原因?请简要回答。 25[简答题] 查看材料 赏析本文标题“他的生命就是一首诗”。 26[简答题] 查看材料 如果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可以从林庚先生的人生经历中得到哪些启示? |
【分析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