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岗教师习题练习

特岗教师考试每日一练(2019/3/21)
1题:读下列两图回答问题。(8分)  (1)甲国④的城市名称为,主要工业部门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国⑤处的岛屿名称为_____________,B处的工业区的名称为______________。(4分)  (2)甲国和乙国同为世界经济发达的岛屿国家,试就两国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加以比较。(4分)
【分析题】:

2题:儿童在小学时期身心发展有哪些一般特点
【分析题】:

3题:材料题一
材料一 中国的发明创造也是引人注目地随着时间而起伏不定。直到公元1450年左右,中国在技术上比欧洲更富于革新精神,也先进得多,甚至大大超过了中世纪的伊斯兰世界。中国的一系列发明包括运河闸门、铸铁、深钻技术、有效的牲口挽具、火药、风筝、磁罗盘、活字、瓷器、印刷(不算菲斯托斯圆盘)、船尾舵和独轮车。接着,中国就不再富于革新精神。
——摘自贾雷德·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
材料二 中国之所以未能发展出现代的科技,问题不在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缺乏逻辑推论思维),而在于中国传统上以儒士大夫为首,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文化,因而轻视和忽视了工匠在科技领域上的重要性。
——摘自李约瑟《中华科学文明史》
材料三 当时(18世纪)中国经济发展达到饱和点,此时再想创新创业增加投资,不但无利可图,甚或会本钱无归(经济学上的“边际获利递减率”);因此富裕人家,多不愿其子弟外出“开创”新天地。而设计使其安守家园,娶妻纳妾之余,抽上大烟,胜于出外生事冒险(这也与明代专制政治和清代异族统治下法网严峻和地方势力的改变有密切关系)。在此情境下,“浪费人力的文化”逐渐成形:妇女裹小脚、坐八人大轿、妻妾奴婢成行,都是浪费人力的社会文化行径。与此对应,为节省人力而创设的各种机器,便变为“非当务之急”了。
——摘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科技发展的特点。
【分析题】:

4题:在学校教育实践中,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 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是( )。
A.观察法 B.测验法 C.实验法 D .调查法
【单选题】:      

5题: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老子
【单选题】:      

6题: We can learn from the text what the problem really matters is_________.
A. that women interrupt a career to have children
B. what sort of work women do
C. because they are women
D. what an unfair pay women get in workplaces
【单选题】:      

7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芳容至孝周孝子名芳容,华亭人。其父文荣,游楚客死归州官舍矣。芳容十四岁,祖父母相继死,临终抚芳容叹曰:“安得汝为寻亲孝子,使我瞑目九泉乎!”芳容泣而志之,由是始有负骨归葬之念。芳容自顾年已及壮,可跋涉险阻,乃自奋曰:“天下岂有无父之人哉!”乃焚香告家庙曰:“此去不父骨,誓不归矣。”自出都后,芳容日行风霜雨露中,寒燠(燠:读yù,热)失度,饥饱无时。投止旅店,头晕目眩,遍身焦灼如火。次日,病不能起。主人见芳容病状,惧不敢留,欲徙置邻庙。芳容乃曰:“吾病虽剧,心实了然,药之可以即愈。且吾有大事未了,为吾招里正(里正:古代地方官吏名),当告以故。”未几里正至,闻言色动,邀医至。直至六月初始能步履。麻鞋短服,日行三四十里。或风雨骤至,往往淋漓达旦。或赤脚行山蹊中,踵决肤裂,流血不已。终至归州,赖老役指迷,获父骸。芳容负骨登舟,半月余竟达里门。葬父于祖墓旁,得报祖父母遗命于地下。 全文表现了芳容哪些美好的品格?(2分)
【分析题】:

8题:品德形成的标志是( )。
A、道德信念的形成
B.道德评价能力的形成
C.价值内化
D.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单选题】:      

9题:下列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窗》这篇小小说的作者是美国作家泰格特,该文用对比的手法表现了美与丑两种截然不同的心灵
B.《敬业与乐业》是一片议论文,中心观点是“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总体结构是总一分一总
C.《核舟记》选自清代人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作者是明代的魏学伊
D.《白杨礼赞》的作者是中国现代作家茅盾,该文是一篇抒情散文。“不平凡”既是作者用来抒发赞美之情的基础,也是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
【单选题】:      

10题:关于终身教育思想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终身教育使教育成为有效的、公正的、人道的事业
B.终身教育谋求各类教育之间的联系和统一
C.终身教育不包括非正规教育
D.终身教育已被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普遍接受
【单选题】:      

 

您正在结束答题

请确认是否提交试卷?

继续做题 确认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