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岗教师习题练习

特岗教师考试每日一练(2019/6/29)
1题: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  (  )
【判断题】:  

2题:在教育起源的问题上,主张动物界存在教育的学说是( )。 
A.生物起源论 
B.心理起源论 
C.劳动起源论 
D.神学起源论 
【单选题】:      

3题: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5分)
阅读《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片段,回答22-23题。
(一)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
师:有这么一篇美文,我们得有味地朗读,它是文言文,首先要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读出文言的味道,除了有些音节要拉长一点以外,我们还要注意这个音节里所渗透出来的情感。我
读,你们听一下,看哪些字音需要拉长,哪几个字有情感的意味蕴含其中。(教师范读)
生:(齐答)“念、盖、但”。
师:“念——无与为乐者”,有一点寂寞之感;“盖——竹柏影也”,有一点兴奋;“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有一点感慨之情。这三个字把它们的音节拖长一点,文言的味道就出来了。
(生齐读课文,模仿教师的语音处理方式)
师:读出一点味道了。
(二)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
师:为什么要宁静呢?夜游,而且作者看起来心情不错,他写的是美景,要细细欣赏眼前的美景,所以心情不错。那么,宁静的氛围要怎么读出来呢?第一,语速缓一点;第二,音调低一点。
轻声地朗读。注意那三个字的拖音仍然要保持。
(生轻声朗读)
师:味道更浓一点了。
(三)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
师:有两个地方要读得快乐一点。现在我们看课文,你认为,哪两个地方或者哪两个字词要读得快乐一点呢?开始思考,我们讨论后再读。
(生认真思考一分钟)
师:我们试着来交流。发表你的看法。
生:我觉得“相与步于中庭”要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来,因为见到了好朋友,自己的心情自然高兴了起来。
师:“相与步于中庭”,很惬意,虽然默默不语,但心灵是相通的。好,谢谢。
生:是“欣然起行”,月色照着,作者兴致非常好,于是便很快从床上爬起来,然后去找张怀民。
师:“兴致”一词用得非常好,因为有兴致,所以欣然起行。好,继续。
生:是“怀民亦未寝”这句,作者去找张怀民,而且发现张怀民也没有睡觉。
师:怎么表述呢?“怀民亦未寝”这句,他发现……
生:怀民和自己一样。
师:我来找你玩,你居然也没睡觉,如果怀民睡着了,他就会觉得怎么样?很遗憾,很扫兴。很好。谢谢你。
生:我觉得“盖竹柏影也”一句体现出一种恍然大悟的高兴的情致。
师:看到那么美好的景色,那样皎洁的月光静静地洒在地上,透过枝叶投射到地上,啊,原来是竹柏的影子,“盖竹柏影也”,有点赞叹的味道。好,谢谢。
生:我觉得最后一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当时不得志的一种心情。所以我觉得这句话写得非常好。
师:我给你补充一下,这个地方感情比较复杂,我们留着下一部分再来讨论它的感情。好,老师小结一下。刚才同学们找的几个地方,都是要读出一点淡淡的快乐。(师朗读出前三句话,强调“亦”字的欣喜)
师:接下来,我们再来读,让文言的味道、宁静的味道、高兴的味道一起表达出来。
(生一起有味地朗读全文)
(四)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愫
师:作者很感慨,但这种感慨的意味我们一时又说不清楚。“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师有感情地朗诵)是啊,这种复杂的情愫好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读来把它表现出来。现在请同学们合练一遍。把这四次的朗读的感受表达出来,注意这个“盖”字,有点欣喜的味道,注意延长。“盖——竹柏影也。”
(师有感情地诵读,生再齐读课文)
师:请试将课文进行变形。课文是否只有一个段落?思考一下你如何将课文进行变形,而且要讲出道理来。什么是变形呢?老师先不做解释。(老师语音强调“变形”二字。生无措,一分多钟后)
师:我要请问同学,你理解这个“变形”的意义吗?需要老师解释吗?
生:需要。(学生一起小声地说)
师:那我就太高兴了,你们需要我解释。悄悄地告诉大家,这一篇课文,别看它只有一段,其实是可以重新编排的,可以分为两段,可以分为三段,也可分为四段。你们选一种分一分,尝试一下。(学生认真阅读思考,一分多钟后)
师:同桌之间交流看法。
(生讨论热烈,一分钟后)
师:好吧,把我们的“议论纷纷”转变为“各抒己见”。
生1:我分为三段,按事情的起因、经过、发展:第一段,“元丰六年”到“相与步于中庭”,这里写整件事的背景和人物;第二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描写事情发展的经过;第三段,“何夜无月”到“如吾两人者耳”是作者抒发感慨。
师:很好,分析有条有理。但我希望有同学对他的分析提出不同的看法。
生2:我认为整篇文章可以分为两段:第一段,“元丰六年”到“相与步于中庭”,这里写作者月夜难以入睡、夜游的起因和经过。第二段“庭下如积水空明”到最后。邀朋友赏月。写的是承天寺夜游的风景。
师:好的,我也希望别的同学对她的看法提出挑战。
生3:我认为可以分四段:第一段,“元丰六年”到“欣然起行”主要讲事情的起因;第二段,“念无与为乐者”到“相与步于中庭”讲事情的经过;第三段,“庭下如积水空明”到“盖竹柏影也”是描写景物;第四段是最后一句,抒发夜游感慨。
师:嗯,好的。你的发言我们听见了,继续来。
生4:我认为也分四段,但方法不一样。第一段到“欣然起行”,作者非常有兴致,便出来散步(师语:“这是事情的起因。”);第二段到“相与步于中庭”,作者找到了张怀民并一起走到了中庭(师语:“这是事情的发展。”);第三段到“盖竹柏影也”,写的是庭中的景色(师语:“笔锋一转,出现一个特写镜头。”);最后一部分,便是作者抒发自己的情感(师语:“作者的感慨。”)。
师:好,四段分法以他的划分为定论:起因,发展,继续发展——这是一个特写镜头,然后一个感慨。分为两个层次的同学要注意了,一篇文章叙议结合一定是两大块。刚才分为两块的同学可以思考一下,什么地方是叙,什么地方是议。继续,分三层的呢?请继续发言。
生5:我选择分为两段:第一段,从“元丰六年”到“盖竹柏影也”,主要讲整件事情的发生发展(师语:“这是事件。”);后面讲的是作者心中的想法(师语:“这是由事件升华出来的感慨。”)。
师:好,分两段以她的发言为准。好,三段呢?我建议大家从表达方式上去划分它。这就容易了,记叙,描写,抒情?好,请你说。
生6:第一段“元丰六年”到“相与步中庭”,这段是记叙;第二段“庭下如积水空明”到“盖竹柏影也”,这段是描写;最后一句为抒情。
师:嗯,很好。我们用的是人教版的课本,在苏教版的课本里面,就把它分为这位同学刚才说的三段。原来,这84个字是这样的有味道。它的组合竟然是这样的奥妙,可以是两个部分,可以是三个部分,也可以是四个部分,这就是神品的力量,这就是它的魅力。
(屏幕显示生齐读)
师:两个部分(叙事、抒情)。
师:三个部分(记叙、描写、抒情)。
师:四个部分(起、承、转、合)。
 评析这位教师的朗读教学意识、朗读教学具体做法和效果。(7分)
【分析题】:

4题:2015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时,集中论述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四个全面”是指()。
A.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反腐倡廉
B.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C.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反腐倡廉
D.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单选题】:      

5题:--Her grandfather is very rich. 
--__________She wouldn't accept his help even if it were offered.
A.What for?
B.So what?
C.No doubt.
D.No wonder.
【多选题】:      

6题:教师说“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等比数列,谁来回答一下它的概念?”老师运用的是讨论法。
【多选题】:        

7题:30. A. desire 
B. declare
C. deserve 
D. demand
【单选题】:      

8题: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老子
【单选题】:      

9题:某寄宿小学派车接送学生,途中有学生提出要上厕所,司机在路边停车5分钟,5分钟过后,司机没有清点人数就将车开走。小学生王某从厕所出来发现车已经开走,急忙追赶。在追赶过程中摔倒在地,将门牙跌落三颗。王某的伤害由谁承担责任?( )
A、司机负责
B.某寄宿学校负责
C.司机和某寄宿学校共同负责
D.司机和王某共同负责
【单选题】:      

10题:课程改革是当代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基本需求,下列选项中符合这一时期课程改革的共同发展趋势的有( )
A.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B.重视基础学科和知识的结构化
C.重视课程的标准化建设 D.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多选题】:        

 

您正在结束答题

请确认是否提交试卷?

继续做题 确认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