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选题】下面( )的叙述是正确的。
A.内控者对可能的夫败也不怀疑将来可能会有所改善
B.外控者往往会把责任推卸于外部因素
C.内控者面对困难情境,愿付出更大努力
D.外控者遇到困难往往企图寻求救援
A.内控者对可能的夫败也不怀疑将来可能会有所改善
B.外控者往往会把责任推卸于外部因素
C.内控者面对困难情境,愿付出更大努力
D.外控者遇到困难往往企图寻求救援
【单选题】8短时记忆中的信息是( )。
A.不能被意识到的
B.一种内隐信息
C.能被意识剑的
D.一种主观臆造
A.不能被意识到的
B.一种内隐信息
C.能被意识剑的
D.一种主观臆造
【多选题】焦虑是指( )。
A.一种以过分和不合理地惧怕外界空间为主的神经症
B.一种内心紧张不安,似乎预感将要发生某种不利情况而难以应付的不愉快的情绪
C.分为惊恐障碍和广泛性焦虑
D.不能为主观意志所克服,反复出现
A.一种以过分和不合理地惧怕外界空间为主的神经症
B.一种内心紧张不安,似乎预感将要发生某种不利情况而难以应付的不愉快的情绪
C.分为惊恐障碍和广泛性焦虑
D.不能为主观意志所克服,反复出现
【单选题】下列关于精神分裂症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是一组精神性障碍征候群
B.患病期的患者基本丧失自知力
C.内容有一定现实性,并不荒谬
D.自己的内部主观世界与外部客观世界相脱离
A.是一组精神性障碍征候群
B.患病期的患者基本丧失自知力
C.内容有一定现实性,并不荒谬
D.自己的内部主观世界与外部客观世界相脱离
【多选题】下列选项中属于进食障碍特点的是( )。
A.严格控制饮食和呕吐
B.过分努力地控制体重
C.无端地害怕体重增加
D.否认体重是问题所在
A.严格控制饮食和呕吐
B.过分努力地控制体重
C.无端地害怕体重增加
D.否认体重是问题所在
【单选题】某些人相信自己能够对事情发展与结果进行控制,这类人被罗特称为( )。
A、外控者
B、内控者
C、外向者
D、内向者
A、外控者
B、内控者
C、外向者
D、内向者
【多选题】在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其思想直接来源于( )。
A.德国的民族心理学
B.法国的群众心理学
C.美国的工业心理学
D.美国的认知心理学
A.德国的民族心理学
B.法国的群众心理学
C.美国的工业心理学
D.美国的认知心理学
【单选题】在判断正常与异常的心理活动时,自知力属于( )。
A、统一性原则
B、一致性原则
C、稳定性原则
D、客观性原则
A、统一性原则
B、一致性原则
C、稳定性原则
D、客观性原则
【多选题】案例五: 一般资料:求助者,女性,29岁,已婚,大学文化程度,某公司职员。 案例介绍:求助者是本市人,家中经济条件优越。在工作中与本公司一位同事恋爱,尽管对方比自己小两岁,且家在农村,家中经济条件较差,但还是不顾父母的反对,与之结婚。婚后两人生活得很幸福。然而在孩子出生、公公婆婆来同住后,为生活琐事经常产生矛盾。求助者怪罪公公婆婆没有文化,愚昧落后,怪罪丈夫不和自己一心。为此经常生气,内心苦恼,主动前来心理咨询。 下面是心理咨询师与该求助者的一段咨询对话: 心理咨询师:你能详细地说说你与公公婆婆及丈夫产生矛盾的原因吗? 求助者:我家是本市的,家里就我一个孩子,虽然我父母当时坚决反对我嫁给他,但婚后还是给我们买了房买了车,就连婚礼的费用都是我父母出的。没孩子时我们两人生活得很幸福,有了孩子后公公婆婆坚持要来,说是要照顾我,照顾孙子,我也不好意思拒绝。可来后矛盾就出来了,我晚上经常因为喂奶睡不好觉,早上起得晚,可他们四五点钟就起来了,吵得我也睡不好,说了几次,他们反而怪我娇气。我婆婆做饭就是糊弄,还特别咸,我一表示不满丈夫就说我找事。最典型的是有一次我父母从外地回来,半夜的飞机,让我丈夫去接。我婆婆说他儿子累,第二天还要上班,不允许去。他们来后我父母请他们吃了好几次饭,而我看父母从家里拿了一箱奶,我婆婆都跟我丈夫叨唠,说我什么东西都往娘家搬。我父母为我们付出很多,他们怎么能这样对我和我的父母呢?我很伤心,越想越生气!为这些事我们现在关系很紧张,经常吵架。 心理咨询师:我听明白了,也知道了你的想法,你和你的父母为你们的小家付出了很多,公婆及丈夫不但不感激,反而做出让你很伤心的事,你非常生气,是这样吗? 求助者:对啊,您理解得太对了,就是这样的。 心理咨询师:咱们前面商定的咨询目标是减轻你的情绪困扰,现在先看看你是怎么生气的吧。 求助者:怎么生的气?当然是他们这样对我和父母让我伤心、让我生气。如果他们对我和我父母好些,我怎么会生气呢? 心理咨询师:我听明白了,按你所说,你要求自己对丈夫、公婆怎样,丈夫、公婆就应该对你怎样。 求助者:对呀,夫妻双方就应该这样啊! 心理咨询师:按你所说,你信奉的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怎样,另一个人就应该对他(她)怎样。 求助者:对啊,应该的呀。这不就是礼尚往来嘛? 心理咨询师:因此,别人对你怎样,你肯定就对别人怎样。我喜欢你,我对你好,你一定就对我好,你肯定与丈夫离婚,肯定嫁给我。 求助者:(沉默)您在开玩笑吧,那怎么成呢?您对我再好,我也不能与丈夫离婚呢! 心理咨询师:你刚讲过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怎样,另一个人就应该对他怎样,我对你好,而你并不对我好,这似乎有些矛盾,你能解释一下吗? 求助者:(沉默)你对我好,可我是有家室的人,当然不能对你好了! 心理咨询师:你看,尽管我对你好,可你实际上并没有对我好。 求助者:是的。 心理咨询师:你提出要求,别人就应该按你所说的去做,而别人提出要求,你却可以不按别人的要求去做,同样是提出要求,却有不同的结果,这怎么解释呢? 求助者:(沉默)我好像有些明白了,就是一个人对别人怎样,别人不一定就对他(她)怎样? 心理咨询师:是的,你和父母对你的丈夫公婆很好,你就要求他们也这样对你及你的父母。这是一种绝对化的要求,一种不合理的信念,正是它使你内心极其不平衡。不合理的信念会造成你的情绪困扰,通过改变它,你就能改变自己的情绪。例如把对别人的“要求”变成“希望”,当不希望的事发生时,最多是一种失望,不会过分的怨恨别人,自己也就不会生气了。 求助者:我明白了,我对丈夫及公婆怎样,他们不一定就对我和父母怎样,实际上我要是能接受他们对我及父母好或者不好这两种可能,就不会生气了。多选: 按照埃利斯的ABC理论,本案例中的B包括()。
A、公婆不听自己的
B、公婆应该按照我的要求去做
C、因琐事产生矛盾
D.父母出钱丈夫就应该听我的
A、公婆不听自己的
B、公婆应该按照我的要求去做
C、因琐事产生矛盾
D.父母出钱丈夫就应该听我的
【单选题】案例三: 一般资料:求助者,男性,16岁,高中一年级学生。 案例介绍:求助者从小有咬指甲的习惯,多次受到父母的训斥。自己也很想改,但 做了很多努力,没有明显效果。主动前来寻求帮助。 下面是心理咨询师与该求助者的一段咨询对话: 心理咨询师:通过前面的咨询,咱们已经明确了你的心理问题及原因所在。你有咬指甲的习惯,想改掉但没有成功,你因此而苦恼。作为咨询师我能理解你,我愿意帮助你。现在咱们先讨论咨询目标吧! 求助者:咬指甲很不好,我就想让您帮助我改掉这个毛病。 心理咨询师:好,我同意将改掉咬指甲的行为作为咨询目标,你现在每天咬指甲大约有多少次呢? 求助者:(沉默)其实我看电影、玩游戏的时候根本不咬指甲,我妈说我只要闲下来就咬指甲。我没有数过,我想一天总有上百次吧。 心理咨询师:通过咨询你想改变成什么样呢? 求助者:一次都不咬。 心理咨询师:根据你目前的情况看,我认为一次都不咬这个目标有些高,恐怕你难以做到吧? 求助者:也许吧,但我有决心坚决改掉咬指甲的坏习惯。 心理咨询师:好吧,咱们就把不咬指甲作为第一个目标,今后不再咬指甲。按照心理学的原理,改变行为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阳性强化法,一种是厌恶疗法,你准备用哪种方法? 求助者:两种方法?可我不懂啊!您就根据经验替我选吧。 心理咨询师:好吧,我在这方面有很多成功的案例,我有个远房侄子以前也有这个习惯,我帮助他解决了。我帮你使用厌恶疗法改变你咬指甲的行为。厌恶疗法就是我把你咬指甲的行为和厌恶刺激结合,产生生理、心理上痛苦的感觉,多次结合后使你产生条件反射,当你以后咬指甲时,就会产生恐惧,就不敢再咬指甲了,行为就改变了。具体的步骤是:第一步,明确目标行为,就是咬指甲。第二步,构建焦虑等级,看看你焦虑的程度。第三步,选择厌恶刺激。第四步,把咬指甲的行为和厌恶刺激结合起来。 求助者:我似乎明白了,那您选用什么样的厌恶刺激呢? 心理咨询师:主要是电刺激、药物刺激、想象的刺激等,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联合应用。 求助者:那好吧,大约需要做多少次啊?这种方法有效吗? 心理咨询师:这种方法肯定有效,我有很多成功的案例。 求助者:我知道了,万一没有效果,还有其他方法吗? 心理咨询师:还有其他方法,如阳性强化法、认知行为疗法等。 单选: 实施厌恶疗法时,对厌恶刺激的选择,理解正确的是()。
A、只能选用一种
B.根据求助者的行为而定
C.可以多种叠加
D.根据咨询师的习惯而定
A、只能选用一种
B.根据求助者的行为而定
C.可以多种叠加
D.根据咨询师的习惯而定
发布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