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朗金土压力理论是建立在一定的假设基础上的所以其计算结果与实际有出入所得的( )
A、主动土压力偏小被动土压力偏大
B、主动土压力偏大被动土压力偏大
C、主动土压力偏大被动土压力偏小
D、主动土压力偏小被动土压力偏小
A、主动土压力偏小被动土压力偏大
B、主动土压力偏大被动土压力偏大
C、主动土压力偏大被动土压力偏小
D、主动土压力偏小被动土压力偏小
【单选题】塑性的正确表示是( )
A、外力取消后仍保持变形后的形状和尺寸,不产生裂隙
B、外力取消后仍保持变形后的形状和尺寸,但产生裂隙
C、外力取消后不保持变形后的形状和尺寸,不产生裂隙
D、外力取消后不保持变形后的形状和尺寸,但产生裂隙
A、外力取消后仍保持变形后的形状和尺寸,不产生裂隙
B、外力取消后仍保持变形后的形状和尺寸,但产生裂隙
C、外力取消后不保持变形后的形状和尺寸,不产生裂隙
D、外力取消后不保持变形后的形状和尺寸,但产生裂隙
【多选题】基坑支护的水泥土墙基底为中密细砂,根据倾覆稳定条件确定其嵌固深度和墙体厚度时,下列( )选项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A、墙体重度
B、墙体水泥土强度
C、地下水位
D、墙内外土的重度
A、墙体重度
B、墙体水泥土强度
C、地下水位
D、墙内外土的重度
【单选题】某黄土试样室内双线法压缩试验的成果数据如题3表所示,试用插入法求算此黄土的湿陷起始压力psb与下列( )数值最为接近。 题3表
A.压力P/kPa
B.0
C.50
D.100
E.150
F.200
G.300
H.天然湿度下试样高度hp/mm
I.20.0
J.19.81
K.19.55
L.19.28
M.19.01
N.18.75
O.浸水状态下试样高度h'p/mm
P.20.00
Q.19.61
R.19.28
S.18.95
T.18.64
U.18.38
A.压力P/kPa
B.0
C.50
D.100
E.150
F.200
G.300
H.天然湿度下试样高度hp/mm
I.20.0
J.19.81
K.19.55
L.19.28
M.19.01
N.18.75
O.浸水状态下试样高度h'p/mm
P.20.00
Q.19.61
R.19.28
S.18.95
T.18.64
U.18.38
【单选题】某工程要求地基加固后承载力特征值达到155kPa,初步设计中采用振冲碎石桩复合地基加固,桩径取d=0.60m,桩长取ι=10.0m,正方形布桩,桩中心距为1.50m,经试验得桩体承载力特征值fpk=450kPa,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140kPa,未达到设计要求。则在桩径、桩长和布桩形式不变的情况下,桩中心距最大为()时才能达到设计要求。A.s=1.30m
B.s=1.35m
C.s=1.40m
D.s=1.45m
B.s=1.35m
C.s=1.40m
D.s=1.45m
【单选题】某重力式挡土墙墙高5.5 m,墙体单位长度自重w=164.5 kn/m,作用点距墙前趾x=1.29 m,底宽2.0 m,墙背垂直光滑,墙后填土表面水平,填土重度为18 kn/m3,黏聚力C=0 kpA,内摩擦角ψ=35°,设墙基为条形基础,不计墙前埋深段的被动抗力,墙底面最大压力最接近()
A、 82.25 kpA
B、 165 kpA
C、 235 kpA
D、 350 kpA

A、 82.25 kpA
B、 165 kpA
C、 235 kpA
D、 350 kpA
【单选题】按照《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07)的规定,关于建筑变形测量基准点和工作基点的设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建筑位移和特殊变形观测应设置平面基准点,必要时应设置高程基准点
B.建筑沉降观测应设置平面基准点
C.当基准点离所测建筑距离较远致使变形测量作业不方便时,宜设置工作基点
D.变形测量的基准点应设置在变形区域以外、位置稳定、易于长期保存的地方,并应定期复测
A.建筑位移和特殊变形观测应设置平面基准点,必要时应设置高程基准点
B.建筑沉降观测应设置平面基准点
C.当基准点离所测建筑距离较远致使变形测量作业不方便时,宜设置工作基点
D.变形测量的基准点应设置在变形区域以外、位置稳定、易于长期保存的地方,并应定期复测
【单选题】采用坑式静压桩法进行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时,此法不适用于( )。
A.淤泥、淤泥质土
B.黏性土、粉土
C.人工填土
D.地下水位较高砂土
A.淤泥、淤泥质土
B.黏性土、粉土
C.人工填土
D.地下水位较高砂土
【单选题】城市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城市的总体规划应由()批准。
A.城市人民政府
B.城市所在地的省或自治区人民政府
C.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审批
D.国务院审批
A.城市人民政府
B.城市所在地的省或自治区人民政府
C.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审批
D.国务院审批
【单选题】某场地地面下的黏性土层厚5 m,其下的粉砂层厚10 m。整个粉砂层都可能在地震中发生液化。已知粉砂层的液化抵抗系数Ce=0.7。若采用摩擦桩基础,桩身穿过整个粉砂层范围深入其下的非液化土层中。根据《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 004—1989),由于液化影响,桩侧摩阻力将予以折减。在通过粉砂层的桩长范围内,桩侧摩阻力总的折减系数约等于下列( )选项的比值。
A、 1/6
B、 1/3
C、 1/2
D、 2/3
A、 1/6
B、 1/3
C、 1/2
D、 2/3
发布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