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习题练习

中考语文易错题(2015-12-14)
1题:向别人借东西,应当语气委婉,措词得当。下面的说法最好的一句是
A、请把圆规借给我用用。
B、拿你的圆规给我用用。
C、请把你的圆规借给我用用好吗?
D、我用一下你的圆规怎么样?
【单选题】:      

2题:将下面句子中划线的部分改写成设问句。个别词语可以调换,词序可以变动,但不能改变愿意;句意要完整。

据估计,
新来的南斯拉夫教练不会改变他们的战法,要知道改变人的习惯有多难。
【分析题】:

3题: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间不容发(fā) 素面朝天(cháo) 色厉内荏(rěn) 前倨后恭(jù)
B.物极必反(jí) 左辅右弼(bì) 素稔其人(niàn) 广袤无垠(mào)
C.言简意赅(gāi) 无稽之谈(jì) 臧否人物(zàng) 不虞之誉(yú)
D.戮力同心(lù) 犯而不校(jiào) 颐指气使(yí) 恪守不渝(kè)
【单选题】:      

4题:[甲]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⑤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⑥乎?
(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注解]①[孤陋]片面、浅陋。②[资]盘缠。③[审]详细。④[庶几]差不多。⑤[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⑥ [勉]勤勉,努力。
8、以下4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既加冠 若既不出户 B.故余虽愚 虽有子羔、原宪之贤
C.俯身倾耳以请 夫以孔子之圣, D.益慕圣贤之道 曾益其所不能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A.或遇其叱咄 B.不幸而在穷僻之域
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D.若既不出户
10、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从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2分)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11、甲乙两段文字所谈的都是为学之道,这两段文字所说的道理,其共同之处有哪些?不同之处有哪些? (2分)
【分析题】:

5、6题:为下面这段文字的画线处,填入恰当的语句:
有些少年朋友说:“我想学好作文,就是太难了,没有信心。其实 甲 你想不费吹灰之力,轻易地就学会学好作文,那当然是不行的;但你只要 乙 ,那就一定能学会学好。
(1)填入甲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B.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C.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D.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
(2)填入乙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愿意学,有恒心地学,认真学,讲究方法地学
B.愿意学,认真学,讲究方法地学,有恒心地学
C.认真学,愿意学,讲究方法地学,有恒心地学
D.认真学,讲究方法地学,愿意学,有恒心地学
【单选题】:      
【单选题】:      

7题:西部文化和西部开发
①中国西部是什么概念?中国西部通常是指黄河与秦岭相连一线以西,包括我国西北和西南的12个省市、自治区。这片广袤的土地面积为54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57%;人口2、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3%。
②西部是华夏文明的源头,华夏祖先的脚步是顺着河边走的。长江上游出土过元谋人牙齿化石,距今约170万年;黄河中游出土过蓝田人头盖骨,距今约70万年。这两处古人类都比北京猿人(距今约50万年)的资格更老。
③西部地区不仅有广阔的地域和悠久的历史,而且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
④西部地区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秦皇汉武以后,东西方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从而有了丝绸之路的驼铃声声,佛院深寺的暮鼓晨钟。敦煌莫高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个奇迹,它在继承汉晋艺术传统的基础上形成自己____________的恢宏气度,展现出_______的艺术形式和_______________的文化内涵。秦始皇陵兵马俑、西夏王陵、楼兰古国、布达拉宫、三星堆、大足石刻等历史文化遗产,同样为世界所瞩目,成为中华文化重要的象征。
⑤西部地区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发祥地。遵义、延安、红岩村等革命圣地孕育了深厚的革命文化传统。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成为革命文艺发展的一面旗帜。延安的“鲁迅艺术学院”在短短的几年里,造就了一大批著名的作家、艺术家和文艺理论家……这些宝贵的财富,奠定了西部文化遵循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坚实基础
⑥西部地区又是我国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的集萃地。这里生活着50多个少数民族,几乎包括了我国所有的少数民族。在一些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落后和交通的闭塞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贫困,却也使这些地方保留下了一些久远时代的艺术品种,成为珍贵的“活化石”,如纳西古乐、戏曲、剪纸、刺绣、岩画等民间艺术和宗教艺术。它们特色鲜明、丰富多彩,犹如一个巨大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宝库。
⑦西部地区拥有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充分重视这些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加强对她们的抢救、保护、涵养和合理利用,建立良好的民族民间文化生态环境,为推进西部大开发作出贡献。
32、第①段从: 、行政区域、土地面积、人口数量等四个
方面说明了“中国西部”的概念。(2分)
33、第②段中“华夏祖先的脚步”是指: ;本段中主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是为了说明:
(4分)

【分析题】:

8题: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差使(chāi)拮据(jū) 皎洁(jiǎo)人迹罕至(hǎn )
B、酝酿(niàng)矍铄(shuò) 谪守(zhé) 忍俊不禁(jīn)
C、不屑(xiè)撺掇(duō)颀长(qí) 惨绝人寰(huán)
D、缄默(jiān)畸形(qí) 淳朴(chún) 觥筹交错(guāng)
【单选题】:      

9题:最美的眼神
①一所重点中学百年校庆时,恰逢德高望重的老教师雒老八十寿辰。雒老师一生极富传奇色彩,他所教过的学生,许多已成为蜚声海内外的教授、学者以及活跃在时代前沿的IT精英。是什么原因使雒老师桃李满天下呢?学校决定在百年校庆之际,把这个谜底揭开。
②于是,学校给雒老师教过的学生发出一份问卷,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雒老师的哪些方面最让他们满意。五花八门的答案很快反馈了回来,有人认为是他渊博的学识,有人认为是他风趣的谈吐,有人认为是他循循善诱的教学方式,有人认为是他兢兢业业的工作作风;有的学生说喜欢他营造的课堂氛围,有的学生干脆说,雒老师的翩翩风度是他们最满意的。
③然而,学校对这些答案并不满意。在学校看来,这些闪光之处,也可能是其他老师所具有的,并没有什么代表性。仓促之中,学校在众多的学生中,选出100位最有成就的人。学校认为这100位学生的成功,肯定或多或少受到了雒老师的影响。为了得出较为一致的答案,这次的问题很简单:你认为,雒老师的哪一方面对你的人生影响最大?
④答案很快就以传真、电话、电子邮件的形式反馈了回来。出乎预料的是,这次的答案居然惊人地一致。几乎所有的学生认为,雒老师对他们人生影响最大的,是他的眼神。
⑤这个轮到组织者为难了,本来他们打算通过这种问卷的形式,揭秘雒老师,同时把得到的答案,作为学校的传家宝流传下去;然而“眼神”这个答案非但没能起到揭秘的效果,反而使事情更加扑朔迷离了。
⑥百年校庆的日子很快到来了。庆祝大会隆重地举行,校长讲完话后,便是各界名流的致辞。一位知名的教授上台,先向端坐在中央的雒老师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说:“今天我有幸能站在这里,与大家共聚一堂,首先得感谢雒老师。我刚上这所中学的时候,成绩非常差,说实话,那时我已经丧失了信心和勇气。正是雒老师,把我从困难中拯救了出来。此前母校做了一次问卷调查,问雒老师对我们影响最大的是什么,我的回答就是他那会说话的眼神。是的,那时候,同学看不起我,父母对我也失去了信心,然而,雒老师的眼神中流动着的鼓励和肯定,像一股股暖流,温暖着我自卑和沮丧的心。我就是从他的眼神中得到前进的信心和力量,一步一步走到现在的……”另一位学者致辞的时候,笑着说:“上中学的时候,我最讨厌老师的偏袒,比如偏袒成绩好的,偏袒女生,导致我很厌学。雒老师公正无私的心底,像一方晴朗的天空,清澈、洁净、透明,从他的眼神中流露出来的是种公正的力量,这使我的心也变得晴朗起来……”
⑦后来上台的学生中,大凡雒老师教过的,无一例外地谈到了雒老师的眼神。有人认为,雒老师的眼神在严肃中传递着爱意;有人认为雒老师的眼神在安静中透着温和;有人认为雒老师的眼神中蕴满父亲般的慈祥;有人认为雒老师的眼神就是一条汩汩流淌的河流,在不断地荡涤着人的心灵……
⑧事实上,大会开到这里已经非常成功了。没有想到的是,就在最后,有一位50多岁的教师在事先没被邀请的情况下,走上了大会主席台。他说:“我也是雒老师的一名学生,而且在一所中学也教了二十几年的书。我一直有一个心愿,就是想让自己也像雒老师一样,把最美的眼神传递给学生。开始的时候,我总不能做好,后来我渐渐发现,能够传递这样美的眼神的人,需要的并不多,那就是你必须有一个满浸着人间大爱的灵魂。这样的一个人,才会生长出最人性的枝蔓,才会浸溢出爱的芳香。”
⑨他讲完之后,台下顿时响起了潮水般的掌声。在对人的影响上,爱的浇灌和人性的感召,永远胜于其他形式。那一天,学校得到了他们最想要的答案。
27、学校寻求他们最想要的答案的具体过程是怎样的?请简要加以概括。(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1)雒老师的眼神为什么是最美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雒老师眼神的美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如果没有第⑧段,文章也很完整。那么,这一段还有没有必要?为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1)在塑造雒老师形象时,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读完这篇文章后,你最想对你的老师说些什么呢?请写出你想说的话来。(50字左右,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题】:

10题:观 月(有删改)
◆张孝祥
①月极明于中秋,观中秋之月,临水胜;临水之观,宜独往;独往之地,去人远者又胜也。……今余之游金沙堆(1),其具是四美者与?
②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天无纤云,月白如昼。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船其下,尽却(2)童隶(3)而登焉。沙之色正黄(4),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阆风、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注释:(1)金沙堆:在洞庭湖与青草湖之间,是由湖沙堆积而成的小岛。(2)尽却:全部退去。(3)童隶:书僮仆役。(4)正黄:纯黄。
6.写出“天无纤云,月白如昼”的大意。
7.解释文中加点的“宜”和“是”的意思。
8.所说的“四美”具体指什么?请用第②段中的原话回答。
9.文中有一个四字词与“中秋”的意思完全相同,请写出这个词。
【分析题】:

11题:芳容至孝
周孝子名芳容,华亭人。其父文荣,游楚客死归州官舍矣。芳容十四岁,祖父母相继死,临终抚芳容叹曰:“安得汝为寻亲孝子,使我瞑目九泉乎!”芳容泣而志之,由是始有负骨归葬之念。芳容自顾年已及壮,可跋涉险阻,乃自奋曰:“天下岂有无父之人哉!”乃焚香告家庙曰:“此去不父骨,誓不归矣。”
自出都后,芳容日行风霜雨露中,寒燠(燠:读yù,热)失度,饥饱无时。投止旅店,头晕目眩,遍身焦灼如火。次日,病不能起。主人见芳容病状,惧不敢留,欲徙置邻庙。芳容乃曰:“吾病虽剧,心实了然,药之可以即愈。且吾有大事未了,为吾招里正(里正:古代地方官吏名),当告以故。”未几里正至,闻言色动,邀医至。直至六月初始能步履。麻鞋短服,日行三四十里。或风雨骤至,往往淋漓达旦。或赤脚行山蹊中,踵决肤裂,流血不已。终至归州,赖老役指迷,获父骸。
芳容负骨登舟,半月余竟达里门。葬父于祖墓旁,得报祖父母遗命于地下。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芳容泣而志之 (2)药之可以即愈
(3)且吾有大事未了 (4)闻言色动
9.下列句中的“于”与“葬父于祖墓旁”中的“于”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告之于帝 B、贤于材人远矣
C、仓鹰击于殿上 D、万钟于我何加焉
10.翻译下列句子。(3分)
(1)天下岂有无父之人哉!(1分)
(2)为吾招里正,当告以故。(2分)
11.全文表现了芳容哪些美好的品格?
【分析题】:

 

您正在结束答题

请确认是否提交试卷?

继续做题 确认提交